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资料文档
中医学的历史,是学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自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目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的关怀下,中医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研究的广度 和深度及方法上均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当代中医学理论的 研究,以系统整理、发扬提高为前提,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 科学方法,多学科多途径地逐步揭示了中医学理论的奥秘, 使中医学理论出现了不断深化、更新,并有所气将脱 。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 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 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 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 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 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 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望神 神的表现,按其盛衰可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四种。 其临床表现和意义如下:
有神又称“得神”。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精采内 含,神志清楚,面色荣润,肌肉不削,语言清晰,动作协调, 反应灵敏。表明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或虽病而正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为目乏神采,神志清 楚,但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肌肉瘦削,少气懒言,倦怠嗜 睡,动作缓慢,思维迟钝。表明精气已伤,脏腑功能较弱, 多见于素体虚弱的人,也可见于疾病较轻或疾病恢复期的患 者。
参问十条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外感表证, 可见以下三种类型: (1)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寒邪所致,常伴有无 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是外感热邪所致,常伴有口 干微渴,或有汗,脉浮数。 (3)太阳中风证:发热轻,恶风,自汗。是外感风邪所致。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的特征。 3、但寒不热病人之怕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 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 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 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 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 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 病因虚法,汗多中。
失神又称“无神”。临床表现为两目呆滞,目陷无光,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枯槁,肌肉松软,表情淡漠,动作失调, 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表明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 病重难治,预后不良。若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表明邪入心包,精气已脱,是失神的重证表现。
假神。临床表现为原本精神已极度衰惫,神志昏迷,目 光晦暗,而突然神志清楚,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原不欲言 语,语声低微,时断时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突然语言清 利,絮絮不休;原面色晦暗不泽,突见两颧红赤如妆;原毫 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加甚至暴饮暴食。假神多见于久病、重 病垂危的患者。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 阴阳离决的危候,是危重患者临终前的征兆,即古人所谓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解释就是: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 不好,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耳朵 有问题就是肾不好。但是在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在眼睛里 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比如近 视、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现在 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这在西医是基本不能治疗的)。 眼白对应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红了,则说明心火热了,引起 眼白的毛细血管发炎充血。舌头边沿反应的是心脏问题,舌 头红了说明心火热,要降火和养心。舌苔则反映的是脾胃的 问题,舌苔黄,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说明脾胃寒了,要养 胃养脾。
中医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极 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 总结。《内经》为中医诊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及全身,内脏 的病变可从神、色、形、态及五官、四肢等各个方面反映出 来,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通过望、闻、问、 切来诊察疾病显现在外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推测疾病的原 因、性质及其内脏联系等,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各有其作用,临床应用时,必须相互参照结 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诊”,才能够全面的了解病情,作 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 主讲人:高更力
中医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 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这一时期问世的《黄帝内 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即理、法、 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
辨证: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方法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 围,又有相互联系,而且都是以八纲为总纲领的。
病案:病案是临床的写实、科研的重要资料。 诊法,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对疾 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为辩证提供客观依据的诊察 方法。
3)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因湿遏 热伏,热难透达所致,常伴头身困重,胸闷呕恶,便溏,苔 腻等。
4)低热:指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7——38摄氏度之间), 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
(二)问汗 1.表证辨汗 2、里证辨汗3、局部辨汗 (三)问头身胸腹 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头痛;头部两侧疼痛为少阳 头痛;枕部疼痛连及项部,为太阳头痛;头项痛,为厥阴疼 痛;头重如裹,为太阴头痛;头痛挚脑,为少阴头痛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 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 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 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 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 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 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为了推动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国政府已把中医脏 象学、病因学、辨证学、诊法及治则治法、养生学、动物造 模、经络研究、针刺麻醉机理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内容列入 “九五”、“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科研规划。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及 病案书写。
四诊:望、闻、问、切,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诊所获得的一 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辨疾病的属性, 表里是分辨疾病的病位与病势的深浅;虚实是辨别邪正的盛 衰;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 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 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 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 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 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 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 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 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 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 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 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 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 《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 矣。”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 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 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口腔是否有炎症,颜色是否过红或过 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 色,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 好,然后有没有耳鸣或者耳炎。注:肝主目,心主舌,脾主 口,肺主鼻,肾主耳。
望舌苔原理 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体之
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舌下紫 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 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 原理之不可不讲也。
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乳头,铺合而点,其不易见高起一 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其所以 有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浊之气,遏郁下降,故苔色一 退;至饮食腐化,浊气上蒸,苔色又生。胃中无腐浊,则苔 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青为 绝色,青绿之色,见于舌上,其人命必危。其外尚有似黄非 黄、似白非白,各类间色,皆条分于后,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 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是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 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 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①藏象、经络、形体官 窍、精神气血津液、体质学说,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理的 理论;②病因、发病、病机学说,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的理论;③治疗原则与方法,药学、组方理论及诊法、辨证 理论,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④养生、保健、 康复理论与方法,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