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1简介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1]。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 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范文编辑本段山中的老杏树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篮,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

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

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

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

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

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

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儿。

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

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

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

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

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

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

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

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

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

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本文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3精品编辑本段《茶花赋》作者:杨朔《白杨礼赞》作者:茅盾《白杨》作者:袁鹰《落花生》作者:许地山《行道树》作者:张晓风《荷叶母亲》作者:冰心《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梅花魂》作者:陈慧瑛4文体常识编辑本段4.1识记基本文体常识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

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

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5记叙文体常识编辑本段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6理解概念编辑本段6.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6.2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

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6.4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

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