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时数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
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教学难点 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
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沁园春雪》。
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
二、新课讲授(一)黑土地黄土地1、北方地区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北方地区的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3、北方地区的气候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4、黑土地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5、黄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3、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措施制约因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解决措施: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以跨流域调水;时间上的不均匀可以修建水库;从长远看应该发展节水农业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知道了“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由来,并通过读图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四、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1、主要的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一地理概况1、范围:2 、地形:3、气候:二、黑土地黄土地1、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五、教学反思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主要介绍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在教学时我用图片让学生感知“北国风光”,感受春旱的情景,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我还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样得来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讲华北平原春旱的时候收集的材料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改正。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课时数 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经济特征等区域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知道东三省农业发展现状。
3、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了解其资源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东三省的气候特点;东三省的工业、农业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有关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回顾:根据北方地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主要的气候:三大地形区:土壤类型:耕作类型:农业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教师小结: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里面的环境跟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
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提问:什么是白山、黑水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2、地形与河流:3.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多媒体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课堂活动:通过大家小组的探讨以及汇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归纳,相信大家基本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了解,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6页活动题: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教师: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
学生: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提问: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穿、住等特点。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它的位置、范围及气候,关于东北三省的工农业方面的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板书设计:“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2.地形与河流:3.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讲述: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板书: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阅读:阅读书本17页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
学生: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展示:多媒体展示框架图,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并板书:板书: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提问: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板书: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展示:图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过渡: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学生:阅读书本18页,并归纳生态问题。
教师指导并板书:2、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过渡: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学生: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适当给予指导并板书:3、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过渡:了解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吧!展示: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教师: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板书: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阅读:图,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
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
师生归纳: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
讲述: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对我国奉献甚大,但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对于这样的“东北现象”,国家出台了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板书: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振兴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适当引导)课堂活动:1、对于“活动”第1题,首先告诉学生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题,要引导学生从铁路、水路两方面分析。
总结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2、对于“活动”第2题,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图,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图,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
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表甲、乙修建铁路的可能原因。
3、对于“活动”第3题,分析的思路首先依据教材图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然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
教师先选择其中一个城市为案例讲解,剩下的城市由学生完成。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或者你可以分享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学生:分享收获或提出疑问。
(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或给予解疑)四、板书设计: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兴趣点不高。
因此,在讲课时我先以图片吸引学生兴趣,再讲解知识点,这样处理不会让学生有距离感,并且乐于学习。
通过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学习以及对农业的介绍和工业发展历程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东北三省,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
当然,本节内容不单单是工农业历史的简单介绍,而应该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经济地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