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唐代仕女画看唐代妇女妆饰制度
从唐代仕女画看唐代妇女妆饰制度
世。 可见画眉在唐妆中, 已占首席地位。 一般来说, 秦汉 以来流传的长眉在唐妆中并不流行,唐眉妆常画的一 为“ 柳叶眉” , 形似柳叶, 弯曲秀丽。像 《 步辇图》 和张萱 所绘的 《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中都有清晰的描绘。而另一 种, 也是宫廷内外更为流行的, 则是阔眉。初唐时的阔 眉一般画的很长, 浓重醒目, 且变幻无穷, 有两头尖的, 有眉梢上扬的,有一头尖,一头分梢的,可谓诡形殊 态。而到了盛唐末年, 则流行起短式的阔眉, 有如桂叶 般画于眉处, 所以也称 “ 桂叶眉” , 如《 簪花仕女图》 中, 五位雍容贵妇均为 “ 桂叶眉” ,为她们的妆容平添了浓 重华贵的气息。而同样在盛唐末年的《 纨扇仕女图》 中, 我们却又发现这些宫廷妃子们又换了一种眉妆,愁眉 不展, 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八字眉。其实这也是盛唐末 到中唐非常流行的一种眉式,形似八字,所以也叫 “ 八 字宫眉” , 现在的人不喜欢八字眉, 觉得它不好看, 但在 当时,就连尊贵的一国公主大婚之日,也做此眉妆,就 如李商隐诗中所说 “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 黄” , 足见时人视之为美的程度。 *’ 粉妆 胭脂红粉, 大概是历朝妇女都不能舍弃的东西, 就 连英姿飒爽的花木兰, 出征回来, 还要 “ 当窗理云鬓, 对 镜帖花黄” 呢, 更别说 “ 当户理红妆” 了。而唐代妇女的 红妆, 更是超乎前朝的红腻厚重, 有个小故事说杨贵妃 体丰怯热, 一到夏天, 很不好过, 拿巾帕拭汗, 巾帕都被 脂粉融化后的汗染成桃红。虽然夸张, 却也多少反映出 当时情况。在盛唐妆饰制度中,一般可分为三种妆式: - ! . 檀晕妆: 此法是妆前胭脂与粉调和, 变为檀红色, 直 接抹以面颊,颜色均匀,庄重文静,多为成年妇女所 桃花妆: 此法先抹白粉, 然后双颊上胭脂, 额、 用。( *) 鼻、下巴均留白,国画中所说 “ 三白”既从这种妆容而 ( 来。 此妆多为年轻女子所用。 飞霞妆: 此法先在面部 ,) 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浓艳的称 “ 酒晕 妆” , 清淡的就是“ 飞霞妆” 。 ,’ 唇妆 到了唐代,女子们所用的唇脂已经很近似于现在 的口红了, 有论寸的管状, 也有盒装, 或以丝绵、 纸片或 金箔剪成圆形或花瓣形,然后浸透胭脂汁,晒干使用, 非常方便携带。但不论是哪种, 都有很强的覆盖力, 目 的是改变唇形, 使之变为樱桃小口。据宋人陶谷 《 清异 录》 载, 仅晚唐三十多年间, 妇女点唇名目就有 !" 种之 多,但总体来说,唐妇女的点唇均以娇小浓艳为美,也 就是我们说的樱桃口。一般为达到这个目的, 她们往往 用白粉将自己原来的唇形一并覆盖,重新在唇中点出 很小的樱桃或桃花形状。在唐代的仕女图中, 这点是非 常一致的。 /’ 面靥 额黄与花钿:有人曾在唐代一些仕女的壁画中发 现一些妇女的面颊两侧酒窝处, 有两个圆点, 而有的妇 女则在额头上点着黄色的圆点或画着小花。 其实。 这些 都是唐朝妆面一些特殊的风尚。两颊的圆点称为“ 的” , 也叫圆靥,而更有爱美的女子,不满足只画圆点,便在
在魏晋六朝的战乱和隋短暂的安宁之后,中华大 地终于迎来了她的盛世颠峰。这一时期, 国家繁荣, 性 灵放纵,历史舞台上出现了流丽辉煌的一幕。百舸争 流, 繁华似锦, 盛唐的风流之气弥散在每一个人心中。 而如百花盛放般的钗环粉黛,更在这太平世界得风气 之先, 摈弃了秦汉沉重的宽袍大袖, 也不要六朝娇弱的 啼妆愁眉,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腴, 健康, 娇媚, 生机勃 勃的狂欢气息。这一时期, 妇女的妆饰制度也呈现出多 元化,富丽妩媚的文化特色,闪烁在诗人流丽的诗句 中, 不朽于画师传神的妙笔下。千百年流逝了, 辉煌已 湮灭, 所有的娇媚都已成为历史, 只有班驳的画卷辗转 流传下来, 静守昔日芳华。那么, 就让我们透过岁月尘 封,一起去追寻已逝去一千多年的那 “ 云鬓花颜金步 摇” 的美丽吧。 一、 发髻 在流传至今的唐代仕女图中,经常会有人对那些 贵妇头上高高堆起的发髻惊叹不已,满头乌发高高盘 起, 插满金钿、 发梳和花朵, 再配上雪白丰润的脸颊, 浓 艳娇小的唇, 的确是雍容华贵。而她们也大多都有着非 常美丽的名称, 引领着千年之前一朝的时尚。 !< 云髻 云髻是一种六朝以来非常常见的发式,唐代的女 子们不过是把它改造的更为妖娆。翻开阎立本所做的 《 步辇图》 , 我们就可以看见它。在图中有九位抬着唐太 宗的宫女,她们体态娇柔,穿一样的红裙, 梳一样的发 髻。我们可以看见她们的发髻连同额发一起做成朵云 之状, 弯曲富于变化, 这便是云髻的典型样式了, 给人 一种清秀娇美的感受。 8< 峨髻 看过唐 《 簪花仕女图》 的人一定都会对里面五位贵 妇那小山一样高耸的发髻留有深刻印象,其实那就是 中晚唐时期非常流行的峨髻。所谓峨髻, 顾名思义, 就 是发髻高耸巍峨, 似陡峭山峰。据说发髻的高度, 往往 高达 79 厘米以上,是一种唐代独特的适合丰腴美人, 非常雍容华贵的发式。往往这种发髻都要与富丽的纱 罗相配, 高髻上簪鲜花, 饰金钿, 以示夺人。 ・!"#・
899:
年
# 第 ・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总第 67 期
$%&’()* %+ ,)-.&)( /’0)( 1%2)3-%()* 2%**454
;&5 899:
期
从唐代仕女画看唐代妇女妆饰制度
李 浩
#6"998 ? =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 摘要 A 文章凭借唐代工笔仕女画来探索唐朝女性的发髻、 妆面、 首饰等妆饰制度。 @ 关键词 A 唐朝; 仕女; 发髻; 妆面; 首饰 @ 中图分类号 A B8#8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A !6"7 C 99#6 = 899: ? 9# C 9!"# C 98 7< 螺髻 螺髻本是儿童发式, 因形似螺壳而得名。而到了唐 代, 因为这种发髻梳起来清纯别致, 许多成年女子也开 始采用。在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壁画, 其中一位体态纤 秀, 手捧高足玻璃杯的宫娥, 头上所盘的就是这种螺髻。 #< 丫髻与丫鬟 未成年的女孩子,大人们总会爱怜的喊她们 “ 丫 头” , 却不知这样喊有段由来。古时候的女孩子到了 !: 岁, 如果还没有出阁, 就要在头顶上高高梳起两个尖尖 的, 左右对称的发髻, 因为像树枝的丫杈, 所以就被称 为“ 丫髻” 或“ 丫头” , 后来流传下来, 就成了年轻女孩亲 昵的称呼。而唐朝的少女, 又有了一种新的梳法, 不再 把头发盘在头顶, 而是把头发挽成圆环, 一左一右垂在 双耳旁,更显天真烂漫之童女形态, 这种就不再叫 “ 丫 ” “ ” 《 》 《 髻 , 而叫了 丫鬟 。在 王氏礼佛图 和 虢国夫人游春 图》 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双鬟的发式。慢慢地, 这两 “ ” 种梳法就在唐朝有了区别, 年幼女童梳 丫髻 , 到了待 嫁年龄就要改梳 “ 丫鬟” ,一旦出嫁,就改为少妇的发 髻。而如果过了婚龄还未出嫁, 那么也只能梳“ 丫鬟” 。 如杜甫在 《 负薪行》 中所描述的那样, 由于四川的战火 连绵, 许多妇女四五十岁仍没有出嫁, 尽管她们已两鬓 班白, 却依然要梳着少女时期的双鬟。 二、 妆面 为了相配那些富丽妖娆, 如云如山的高髻, 唐代的 女子们不可说不花心思, 几百年间, 唐代的女子创造了 异常独特的, 犹如牡丹花般娇娆雍容的唐风妆容, 使唐 代美女的形象在历朝历代的粉黛中光彩夺目, 别致风流。 !< 眉妆 早在 《 诗经・卫风・硕人》 中就已有了 “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的句子, 可见古人对眉色之美的 重视。而到了唐代, 眉妆风流更是盛极一时, 几乎成了 妇女的普遍装饰。就是小女孩,都要学着大人的模样, 对镜描绘, 如李商隐在 《 无题》 中所写 “ 八岁偷照镜, 长 眉已能画” 。而杨贵妃那个美丽的妹妹虢国夫人,自恃 美貌, 不施脂粉, 却还是 “ 淡扫娥眉朝至尊” 。她的姐夫 唐明皇更是深有爱眉之癖, 令画上各种花纹形状,有的如星,便叫 “ 黄星 靥” , 有的如杏核, 便叫 “ 杏靥” , 有的饰以花卉, 叫“ 花 靥” ,更有标新立异者在脸上画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 饰, 远看如伤痕, 时人称之为“ 斜红妆” 。而在《 簪花仕女 》 图 中我们所见贵妇额间的黄色圆点, 也就是通常我们 所说的额黄,不过这几位贵妇人所采用的是 “ 染画法” 来画额黄, 形式也比较简单。而更为复杂美丽也更易操 作的则是贴花子, 也就是花钿, 也叫 “ 花黄” 。它是以各 种薄片材料制成各色各形的花朵,如寿阳公主的梅花 妆, 就是贴在额间的一种美丽的梅花形花钿。这种薄薄 的花钿花色繁多,且操作容易,用时用呵胶贴于额上, 卸妆则以热水一敷即可取下。在许多唐仕女画中我们 都可看见各色花钿, 这种额妆华美精致, 对唐妆的风流 富丽平添光彩。 三、 首饰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在 《 长恨歌》 里描写杨贵妃的 美态, 曾有 “ 云鬓花颜金步摇” 一句, 许多人都一直误以 为是指贵妃的头发、容貌和步态美丽,却不清楚 “ 金步 摇” 其实是一种首饰, 汉代已有, 在唐大为盛行。这种步 摇在汉朝时常做为树枝状, 长长垂下, 上悬片片金叶。 而唐代盛行的则是以金玉制成鸟雀形,在鸟雀口中垂 下珠串。所以一走路,头上垂下的珠串便随之晃动摇 颤, 非常婀娜多姿。而除了步摇, 梳子也是唐朝女子非 《 常喜爱的装饰, 我们在 《 捣练图》 、 纨扇仕女图》 等许多 仕女图中都可以见到这一点,有的是喜欢插两把大梳, 而有的则是头上插各式小梳, 如唐诗所说的 “ 满头行小 ” 梳, 当面施圆靥 。除步摇、 梳子之外, 唐朝妇女还特别 喜欢在头上簪戴大朵的鲜花, 在《 簪花仕女图》 中, 个个 身披轻纱的贵妇人, 桂眉峨髻, 都无一例外在峨髻上簪 着大大的花朵, 使人想起 “ 风带舒还卷, 簪花举复低” 这 样美好的诗句。其实不仅鲜花, 就连假花在当时也是风 靡一时,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钿, 用金、 银、 铜等材料制 成花朵状饰物插戴于发中,而在唐诗中经常见到的翠 钿, 如“ 金缕翠钿浮动” 中所说的, 也是唐代非常受欢迎 的饰物,制法是在花钿的基础上加贴一层翠绿色的鸟 羽, 在一些壁画中也可以找到这种首饰的踪迹。 云髻,桂眉,额黄,花钿……每一个美丽的词语后 都有着一个古老的消逝的梦幻,和所有严肃的历史不 同的是, 这是闺阁间的游戏和秘密, 也是闺阁间流传的 智慧, 同时也是手工艺人们的智慧和艺术, 他们在千余 年前的轻笑走动和活色生香中,共同缔造了独特璀璨, 富丽娇娆的唐代妆饰文化, 成就了盛唐另一方面, 不朽的 美丽传奇。 参考文献: $ ! % 周汛& 高春明 ’ 中国古代服饰大观 $ ( % ’ 重庆: 重庆 出版社& !))#’ $ * % 王淑铭 ’ 中国传世名画 $ ( % ’ 济南:山东出版社, *++!’ $ , % 郎绍君 ’ 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 ( % ’ 北京: 中国青年 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