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一二节精品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一二节精品PPT课件
(3)感觉后象的应用: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
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2.感觉适应
(1)定义: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
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感觉适应的表现:
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 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界 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弊:使人丧失警觉性。
3.感觉对比
(1)定义: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
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的种类:
图1: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
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 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 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 合。 3、 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sensitivity)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 是不同的。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 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 作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我们称之为感觉阈 限。如人耳能接收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 兹。
❖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 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 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 的知觉。
❖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和运动 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 一般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 将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两大类。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觉类别
绝对阈限
视 觉 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48公里)外的
烛光
听 觉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6.1米)外手表
的滴答声
味 觉 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9.1升)水中可以辨别出
甜味
嗅 觉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触 觉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温冷觉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80%左右的信息
是靠视觉获取的。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 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试验研究。他们在付 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 的环境中逗留。具体的说,就是在没有图形视图视 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睛)、限制 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子)和听 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 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 布床上。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 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 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 想等。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 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的现象。
第二章
认识过程
第一节 感觉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即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感觉依据感觉分析器和它所反映的特定刺激物,可以分
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寂静的原始森林、蔚蓝色的海洋、多彩的
云霞;观赏到的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听到 的潺潺的流水,感受到的和风习习等,皆是 事物整体映像的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 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 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 心理活动过程。
2.社会知觉
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叫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知觉主要是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如:言谈、举止、仪表、相貌等,此外,对他
人知觉也受到知觉者的主观态度影响。 影响他人知觉的心理因素: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是普通心理学记忆研究中提出的原理,这个 原理在印象形成上同样起作用。它说明,输入 信息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先接 受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接受的信息也起较 大作用。前者称为首因效应、后者称为近因 效应。这两种效应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 际上并不矛盾。一则两种效应都对中间信息 有损害,二则近因效应似乎欠持久,除非最 后接受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是 暂时的。
三、知觉的种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 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 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 味知觉、触知觉
1.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即物体知 觉。
依据知觉所反映Βιβλιοθήκη 事物的特性,可分为: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它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 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 ❖ 空间知觉的作用:动物、人类
显得更加明亮一些。
4.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定义: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
受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 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 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1)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 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 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2)感觉后象的示例: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
图1:盯着灯泡看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 把你的目光移到灯泡右边的区域,或者任何白色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