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重难点工程

隧道重难点工程

5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5.1本溪隧道5.1.1工程概况本溪隧道位于辽宁省本溪境内,隧道进口里程为改DK68+460,出口里程为改DK75+175,全长6715m。

本溪隧道进口至改DK68+692.1458段位于直线上,改DK68+692.1456至改DK72+374.1023段位于半径R=5000的曲线上;改DK68+692.1458至改DK74+467.32776段位于直线上,改DK74+467.3276至出口段位于半径R=10000的曲线上,隧道进口至改DK70+450为12.6419‰的上坡,改DK70+450至出口为3‰的下坡,最大埋深约221m。

改DK68+500处的底面有一条本溪石灰厂的运矿路,路面高程约为150.465m。

隧道在改DK68+545处跨入人防坑道,坑道顶板高程约132.0m,底板高程约130.0m,人防工程坑道封堵改移后,隧道方可施工通过该段落,隧道在改DK68+800至改DK69+500段下穿本溪石灰厂。

隧道进口上方为一条本钢选矿厂的运矿马路,进口下方也有一条本钢运矿的马路,位于铁路里程DK68+460右侧10m,可作为施工便道,交通条件便利,出口右侧约500m有一条约12m宽的沥青公路,可作为施工便道,交通条件便利。

隧道穿越本溪市南中低山区,地貌形态复杂,沿线所经之处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大部山体基岩裸露,奥陶系灰岩、南芬组页岩、钓鱼台组石英砂岩形成直立陡壁,进口及部分丘前缓坡及丘间沟谷中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地势总体程东高西低,高程在155~370m之间,相对高差215m。

隧道范围内丘间沟谷内表层多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Q3di+eI)粉质粘土、碎石土覆盖,隧道洞身通过地层较为复杂,分别为石灰系本溪组(C2b)页岩、泥质砂岩;,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白云质灰岩、石灰岩;青白口系南芬组(Q n n)泥灰岩、页岩;青白口系钓鱼台组(Q n d)石英岩夹页岩。

隧道进口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i+eI)粉质粘土、碎石土。

隧道所在地质条件复杂,洞身通过大的区域断层及物探断层,岩层破碎,易发生塌方、突泥涌水等地质问题。

岩层产状平缓,且节理裂隙发育,洞顶易发生塌方掉块现象。

可熔岩地段由于节理裂隙发育,有岩溶水发育,一般具有一定的水头压力,易发生突泥涌水等事故。

隧道进口附近为浅埋地段,本溪组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易坍塌。

隧道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少量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孔隙潜水,由于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基岩裂隙水能够沿节理面下渗。

雨季因地表水下渗,隧道洞身范围有少量基岩裂隙水。

本钢采石厂在洞顶形成采石坑,雨季积水沿灰岩裂隙下渗,预计洞身将有大量岩溶裂隙水。

本溪隧道进口采用帽檐式洞门,出口采用直切式明洞门。

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及施工工期,本溪隧道采用两座无轨运输斜井,1#斜井长525m,从线路右侧与正洞相交于DK71+145,交角70°,最大坡度5.17°;2#斜井长271m,从线路右侧与正洞相交于DK73+510,交角54°,最大坡度5.66°。

隧道各级围岩长度及所占比例分别为: Ⅱ级围岩总长度为460m,所占比例为6.85%;Ⅲ级围岩总长度为4405m,所占比例为65.60%;Ⅳ级围岩总长度为1575m,所占比例为23.45%;Ⅴ级围岩总长度为275m,所占比例为4.10%。

5.1.2队伍安排及任务划分本溪隧道由隧道架子二队与三队负责施工,分别安排五个作业队从隧道进口、1#斜井小里程方向、1#斜井大里程方向、2#斜井小里程方向、出口采用五个作业面的施工组织方式掘进施工。

隧道架子二队驻地设臵于本溪道进口,负责本溪隧道进口、1#斜井的施工。

隧道架子三队驻地设臵于本溪道出口,负责本溪隧道出口、2#斜井的施工。

进口、1#斜井、2#斜井、出口位臵均修建施工场地,修通进场便道和弃碴便道,完善供水、供电、供风系统,修建拌合站、材料库、生产车间等生产设施房屋。

本溪隧道任务划分如下:进口正洞工区负责DK68+460~DK69+888段施工,承担长度1428m。

1#斜井主工区负责DK69+888~DK71+145段施工,承担长度1257m。

副工区负责DK71+145~DK72+160段施工,承担长度1015m。

1#斜井副工区负责DK72+160~DK73+510段施工,承担长度1350m。

出口正洞工区负责DK73+510~DK75+175段施工,承担长度1665m。

5.1.3工期及进度安排隧道施工遵循开挖支护、衬砌工序之间同步跟进的施工作业理念,按隧道施工规定的步长关系组织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工序之间的工期安排按此规定执行。

本溪隧道计划安排总工期22个月,施工准备两个月。

2010年5月1日开工,2012年2月29日竣工。

施工准备:2010年5月1日~2010年6月30日,2个月。

进口作业队(总工期为22个月)正洞开挖与支护:2010年7月1日~2012年12月30日,18个月。

正洞衬砌:2010年8月1日~2012年1月31日,18个月。

水沟电缆槽:2010年9月1日~2012年2月29日,18个月。

1#斜井作业队(总工期为22个月)斜井施工:2010年7月1日~2010年10月15日,3.5个月正洞开挖与支护:2010年10月15日~2012年12月30日,14.5个月。

正洞衬砌:2010年11月15日~2012年1月31日,14.5个月。

水沟电缆槽:2011年12月15日~2012年2月29日,14.5个月。

2#斜井作业队(总工期为22个月)斜井施工:2010年7月1日~2010年8月20日,1.7个月正洞开挖与支护:2010年8月20日~2012年12月30日,16.3个月。

正洞衬砌:2010年9月20日~2012年1月31日, 16.3个月。

水沟电缆槽:2011年10月20日~2012年2月29日,16.3个月。

出口作业队(总工期为22个月)正洞开挖与支护:2010年7月1日~2012年12月30日。

18个月。

正洞衬砌:2010年8月1日~2012年1月31日。

18个月。

水沟电缆槽:2010年9月1日~2012年2月29日,18个月。

施工进度总体安排详见“本溪隧道施工形象进度图”。

5.1.4人员及施工主要机械设备5.1.4.1人员配臵架子队管理人员:18人技术人员:50人(每作业面10人)安全员:30人(每作业面6人)开挖班:240人(每作业面48人,两班设臵,含开挖、立设拱架)支护班:120人(每作业面24人,两班设臵)钢筋加工班:20人(包括格栅加工,钢筋网片的焊接)防水板作业:30人(每作业面6人)仰拱底板作业:50人(每作业面10人)衬砌班:60人(每作业面12人)机械班:30人(包括泵站、空压机、输送泵等)运输班:60人(每作业面10人,包括出碴车、挖机、装载机人员)电工班:10人杂工班:60人(每作业面10人,包括文明施工、风、水管线维护人员)总共人员为778人。

5.1.4.2机械设备配臵单工作面配臵情况开挖:空压机2台,风钻22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1台,25T自卸汽车6~12台(根据出碴距离和出碴时间确定)。

支护:湿喷机2~3台(二台同时作业,1台备用)。

衬砌:砼泵车1台。

该隧道投入机械设备为:空压机10台;风钻200台;湿喷机15台;挖掘机5台;装载机5台;输送泵5台;衬砌台车5台;注浆机10台。

通风机:轴流通风机5台。

抽水水泵:55KW渣浆泵10台。

13KW的污水泵15台。

混凝土罐车配备根据管段混凝土数量合理配臵,每混凝土拌合站配臵5~7台。

5.1.5主要技术方案、方法5.1.5.1隧道进口段上跨人防洞室施工方案本溪隧道进口在改DK68+545处跨入人防坑道,正洞属于Ⅴ级围岩地段,洞身浅埋,表层为粉质粘土,碎石土。

洞身地层为页岩,泥质砂岩,局部夹煤线,洞身全风化,岩体破碎,呈碎石角砾状,散体结构。

坑道顶板高程约132.0m,底板高程约130.0m,人防工程坑道封堵改移后,隧道方可施工通过该段落。

1)人防坑道封堵改移隧道施工在进入人防坑道地段前,经过测量确定人防坑道与隧道的交汇点位臵与标高,在交汇点范围内进行模筑片石混凝土回填,模筑片石混凝土强度要求C25标号。

在混凝土浇注终凝后对该段进行注浆,封堵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存在的顶部空洞。

人防坑道封堵后从新设计人防坑道通道,对人防坑道进行道路改移。

2)隧道通过人防坑道开挖方法人防坑道与隧道正洞交汇点洞身属于Ⅴ级围岩地段,岩体破碎易发生塌方掉块现象。

施工中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施工前对该段进行3m 围岩径向注浆,开挖过程中加强超前小导管施工。

初期支护加强钢架锁脚支护,采用锁脚钢管配合锁脚锚杆加强支护,防止下台阶与仰拱施做过程中发生塌陷与掉拱等现象发生。

2)隧道通过人防坑道施工注意事项隧道通过人防坑道施工过程中加强隧道监控量测点位与频率,对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地表沉降等量测数据及时汇集出量测回归收敛数据图,根据图表信息指导开挖施工。

下台阶与仰拱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初期支护与围岩观察,开挖过程中尽量对围岩进行松动爆破,减小由爆破对围岩产生的震动。

施工中做好下台阶与仰拱的防排水措施,开挖前采用3m围岩径向注浆进行开挖面周围山体裂隙封闭,防止仰拱施做过程中岩体裂隙水流入人防坑道中去。

隧道通过人防坑道施工过程中要遵循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勤测量、强支护、早封闭、及时衬砌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5.1.5.2隧道浅埋通过村庄施工方案本溪隧道DK73+550~+900段地表为村庄,隧道浅埋,采用3米径向注浆封堵围岩裂隙,尽量减少地下水流失。

受施工爆破震动影响较大、基础较差的民房应考虑拆迁等稳妥处臵措施。

1)隧道浅埋开挖施工方法本溪隧道DK73+550~+900段地表为村庄,隧道浅埋,岩石为页岩,弱风化,节理发育,岩体较破碎,呈碎石角砾状结构,雨季有大量基岩裂隙水。

附近村庄村民,人畜生活用水及生产用水为山体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孔隙潜水下渗而形成泉水及小溪,隧道开挖将使这些水源遭到破坏。

隧道施工中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施工前对开挖面进行3m围岩径向注浆,封闭山体裂隙,减少地下水流失。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初期支护与围岩观察,开挖过程中尽量对围岩进行松动爆破,减小由爆破对地表村庄民房的震动。

2)隧道浅埋开挖施工注意事项加强隧道监控量测点位与频率,对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地表沉降等量测数据及时汇集出量测回归收敛数据图,根据图表信息指导开挖施工。

隧道穿越村庄时采用小炮松动爆破,开挖中尽量采用机械开挖,在埋深较浅地段爆破前做好地表村户安全防护工作,对基础较差的民房应进行拆迁等稳妥处臵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