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NEW THOUGHTS IN MANAGEMENT THEOTY)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同时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启迪。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由3位教授共同承担,每人承担三分之一,以教师讲授为主,也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 1 章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及其改进一、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1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1: 两个等级体系,每个等级体系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相等。
2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2: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相等。
3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3: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归委托人拥有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相等。
4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4: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都相等。
5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5: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2次函数。
二、对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的改进1改进后的假设1:两个等级体系中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不一定相等。
2改进后的假设2: 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不一定相等。
3改进后的假设3: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前者是后者的函数。
4改进后的假设4: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不一定相等。
5改进后的假设5: 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一般函数,其一阶导数与二阶导数都为正。
第 2 章 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一、“联合确定基数法”模型简介1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及其证明定理1 设委托人对利润(或销售额等正指标)的要求数为D , 代理人自报数为S ,合同利润基数C=(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最大努力的实际完成数为A ,超额奖励比例(歉收分摊比例)为P 1,少报受罚比例为P 2。
则代理人为追求自身的净收益最大,会自动地使其自报数等于期末最大实际完成数(此处假定代理人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具有完全信息,即他知道自己通过最大努力后到期末实际能完成多少),即S=A2 参数关系的总结: 0<21P <P 2<P 1≤1即 0<2超基数奖励系数<少报受罚系数<超基数奖励系数≤1二、“联合确定基数法”的拓展1 从基数留利比例为零到基数留利比例为正定理2 当从基数留利比例为零到基数留利比例为正时,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并且参数关系式不变。
2 从算术平均到加权平均定理3 当从基数留利比例为零到基数留利比例为正时,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但是参数关系式变为P 1>P 2>WP 13 从“歉收分摊”到“歉收不补”定理4 当联合确定基数法中的“歉收分摊”规定变为“歉收不补”时,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并且参数关系式不变。
4 从确定利润基数到确定费用基数定理5 把联合确定基数法从确定利润基数转为用于确定费用基数时,设委托人要求的费用控制水平为D , 代理人自报费用控制水平为S ,合同数C=(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费用控制水平为A ,节省奖励比例(超支分摊比例)为P 1,多报受罚比例为P 2。
则当0< P 1/2<P 2<P 1≤1时,代理人为追求自身的净收益最大,会自动地使其自报数等于最低费用控制水平(此处假定代理人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具有完全信息,即他知道自己通过最大努力后到期末实际能把费用控制在多少),即S=A三、基数的动态确定1 从现行的基数确定方法过渡到“联合确定基数法”定理6 设常规方案是:委托人要求代理人完成的合同利润基数是C 0,并承诺对代理人的奖励是:代理人的实际利润完成数A 超过合同数C 的部分的一个百分比Q 0奖励给代理人。
使用HU 理论,一定可以设计一种更好的基数确定方法,这种新方法的合同利润基数C 大于C 0,超额奖励系数Q>Q 0;更精确地说,Q=2Q 0。
2 基数的数年连续确定定理7 在基数的数年连续确定中,如果采用联合确定基数法,即使委托人要求的每年的实现利润数不增长,数年内固定为D 0,则代理人第i 年的净收益的增加值△N i =N i -N i -1与当年实现利润增加值△A i =A i -A i -1的比值为 P 1(1-W )。
此处P 1是超额奖励系数,W 是代理人在与委托人联合确定合同基数中的权数。
3 利润的跨年度转移问题定理8 如果采用联合确定基数法,则代理人在年末背着委托人将利润L 转移到下年度后所能够得到的收益仅是P 1(1-W )L 。
此处P 1是超额奖励系数,W 是代理人在与委托人联合确定合同基数中的权数。
四、“联合确定基数法”与常规基数确定法的比较定理9 设常规方案是:委托人对代理人要求的合同利润基数是C 0,并承诺对代理人的奖励是:如果代理人的实际利润完成数超过合同数的百分比分别是P 1、P 2、P 3……P N (P 1 < P 2 < P 3 <……<P N ),给予代理人的奖励分别是超过部分的一个百分数Q 1、Q 2、Q 3……Q N (Q 1< Q 2< Q 3< ……<Q N )。
那么,一定可以用HU 理论设计出一个更好的方案,此新方案的超额奖励系数P 比常规方案中最大的奖励系数P N 还大,并且新方案的合同利润数C > C 0。
五、联合确定基数法与国外激励方法的比较1 前苏联基数确定模型(Weitzman, 1976,1980)。
(Pindyck andRubinfeld ,2001)。
定理10 上级对利润(或销售额等正指标)的要求数为D(Demand), 完成上级要求数后的奖金额B(Bonus);企业自报数为S,设企业的最终实际业绩数为A, 上级给予下级的全部奖励R(Reward)是:R=B+β(S-D)+α(A-S) 当A>S时(1)R=B+β(S-D)-r(S-A)当A<S时(2)则在不足惩罚系数r > 多报奖励系数β > 超额奖励系数α> 0的前提下,下级的自报数S=A时,其奖金达到最大值。
2 前苏联基数确定法与联合确定基数法的比较定理11 前苏联基数确定法只是联合确定基数法当W=0时的一个特例,,苏联模型中的上级即苏联模型中的系数β就是HU理论中的超额奖励系数P1要求数D就是HU理论中的合同基数C=WS+(1-W)D,苏联模型中的β-α就是。
HU理论中的少报受罚系数P2第 3 章东方管理学理论一、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回顾1 管理的定义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管理学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团体中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办妥的艺术”。
(Koontz,1961)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等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崐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1916)美国管理学家路易斯·布恩和戴维·克茨指出:“管理就是使用人力及其它资源去实现目标”。
(BooneandKurtz,1984)中国管理学者孙耀君从系统论出发提出:“管理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
”总结:管理就是组织人力与物力以实现正式组织的目标的过程。
卓越的管理要求在实崐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使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
2西方管理丛林经验学派、人际行为学派、集体行为学派、系统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经理角色学派二、管理理论演变的连续譜1第一周期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德国人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1920)(1)进行劳动分工;(2)确定职权等级;(3)建立规章制度;(4)人际关系非人格化;(5)工作程序系统化;(6)雇佣、提升能力化。
韦伯认为,官僚组织是“已知的对人类进行必要的管理的最合理的方法”。
美国的穆尼和赖利出版《组织原理》(1931)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1933年,澳藉美国人埃尔顿·梅奥发表了崐《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揭开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阶段的序幕。
1943年,埃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五种需求的人类动机理论;1957年,道格拉斯·麦克雷格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与Y理论;1959年,弗里德里崐克·赫兹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1964年,维克托·弗鲁姆提出了激励期望理论2 第二周期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上世纪60年代,由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学派。
这可以看作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复兴。
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论1970年,美国权变学派的代表人物——杰伊·洛希教授发表《组织结构与设计》一文,提出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
同年,美国学者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出版《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提出用系统观点与权变观点来进行组织设计。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80年代初,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出版了著名的《Z理论》。
这是一本继往开来的著作。
一方面,书中提出了A型组织、J型组织与Z型组织的概念,承接了再次复兴的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论。
但是,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了“Z型文化”的概念。
旋即被称为“企业文化”而风靡美国,导致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新的高潮。
3 第三周期初露端倪三、东方管理学的原理1 回顾经理角色学派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信息收受者角色信息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角色故障排除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2回顾管理过程学派计划、组织、指挥(或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3 东方管理学的结构用人第一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一: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用人总论)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因时用人原理)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三: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因人任事原理)治法第二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四:法者,天下之至道也。
(治法总论)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五;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文武兼备原理)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六: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
(法人并举原理)纳言第三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七: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
(纳言总论)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八: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
(下情上达原理)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九: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上情下达原理)决策第四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决策总论)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一: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
(先胜后战原理)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二:谋贵众,断贵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