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实问题

农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实问题

农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实问题
泸县中峰学校李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

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在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占有很大的比例. 农村人口还是我国主要的,我们绝不能忽视农村的教育发展。

身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在几年来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使农村的学生受益非浅。

诸如: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好了,他们不再畏惧老师,不再畏惧考试,敢于直言。

学生的想像力也丰富了,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学生还是考试的机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还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重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育者,期待着真的教育课程改革的来到。

而课改的主题是学生与教师,而重点的人物是教师。

一,教师与课改,教师与学生;
教师们在接受了新理念后,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但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多的使用外在的动力,徒劳无功。

新教育理念强调要重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农村的课堂上,我们随处可见教师们努力地创设各种情境(如:通过讲故事,游数学王国,闯关游戏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确实收到了实效。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发现过多的采用外在的动力刺激学生,反使学生只知一味追求新鲜、刺激而忽视数学本身的魅力且这种外在的刺激无法长久的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过多的鼓励与赞扬,适得其反。

“真不错”“太棒了”“很好”“真聪明”诸如此类的词语,你在课堂上随时可听。

不错,我们是要把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放在首位,是要尽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地让学生享受成功感。

但过多的滥用鼓励与赞扬,却只会使学生麻木、盲目,反而失去了激励作用。

3、过急的讨论与交流,流于形式。

讨论与交流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利于学生接收多方的信息,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有效的讨论与交流必须经历学生“独立地思考——组织语言——表达”这一过程。

这就需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

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常见的却是教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学生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

这样不加思索的讨论、交流非但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反而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本人认为做为一名农村教育实践工作者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贯彻实施新课程,努力地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在我们已有的运用创设情境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更应注重做到从外在动力的使用向从内在动力的激发上转变。

要知道,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

因而,我们必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挖掘教材的现实因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具体做法:
首先应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从自行车的三角架看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从圆形的车轮深刻理解“在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这一特性,放大尺里有平形四边形的可变性,各种各样的地图离不开比例尺,而诸多的圆形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通过观察体会,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其次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多进行“运用这个知识可能解释哪些生活中的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养成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也应当挖掘教材的可探究因素,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从真正内在意义上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百分数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在充分地调查社会上出现的百分数后,再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这些百分数的特点,分析百分数的意义,处理搜集到的信息,并由这此信息引发思考和联想等)
(二)、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
本人在此所指的“挫折”教育并非是让学生承受失败,而是指我们应当适当地给学生设难,让学生遭受一定的“挫折”(这时教师必要适时给予的鼓励与赞扬)从中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战胜“失败”,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同时亦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更增强其自信心。

新课程中指出: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为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要不断的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学生将已学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画出一个排球场,如何较准确地确定出直角等问题。

在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提出要懂得选择,懂得优化的要求。

在我们周围,优化问题几乎随处可见。

二,课改的实践问题
考试一直是我国进行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的重要的途径,与古代的“举荐制”相比,考试制度更加公平、透明和有效,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取消,包括我们的老一辈教育理论家在内的许多有志青年,未能在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他们一般都有浓厚的高考情结,这一点可以理解。

高考就像一列失控的火车,越走越快,到最后谁也无力牵制,带着积累多年的惯性,向广大学子隆隆压过去,于是给广大的考生留下一片片应接不暇的惊恐和无畏的挣扎。

这种压抑而蹩脚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丧失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
情。

让我们最感到不安的是,连教师和校长都普遍感到“厌学”是学生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学生厌学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无论是什么原因,如果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意愿都扼杀了,他将来怎么能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如何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生活?”这样的教育不转轨行吗?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把我们的孩子引向何方?把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带到何处呢?学生的一切还是看考试的成绩,教师的未来还是得看学生的成绩
教育对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无论从教育的环境还是从教育对象本身的特征来说,我们都不能将其粗暴的简单化。

如果认为“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在化”,教育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未免偏狭。

从古希腊的“七艺”到中国的“六艺”再到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古往今来,教育的目的从来都没有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本次课程改革更是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为的是能够调整我国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特别是课本中固定的知识点,甚至是只重视考点的教学偏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过程方法的训练以及态度情感的培养统一起来。

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在知识和技能习得过程中得到锻炼。

因此,“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教育方式是根本错误的。

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

我们要培养的是他们作为现代人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倡议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些能力不是从所谓的“应试教育”中能够获得的,我们需要将教育的目光放得宽阔些和高远些,因为教育培养的人毕竟是未来的社会的主人,如果不让他们今天生活在未来,那么他们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不能一味沉浸在“应试教育”的甜蜜回忆中。

当我们将学生的分数算到小数点后几位,把学生从头到尾排成序列,使学生在分数中获得自信心或羞耻心,让学生在分数上分分计较、乐此不疲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社会也失去了更精彩的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