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课程自测题(四)一、填空题1.民事起诉状通常是由、和组成的。
2.民事起诉状的正文主要包括、和证据三方面内容。
3.科学研究的课题有两大类:一类是性研究课题;一类是性研究课题。
4.获取论文资料的基本途径有、、、。
5.一份完整、规范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和等几个项目构成。
6.论文的标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揭示的标题,一种是揭示的标题。
7.按其自身特点的不同,可将文摘分为以下几类:(1)性文摘;(2)性文摘;(3) / 性文摘。
8.提要的写作要点有两个:一是;二是。
9.综述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二是。
10.按照综述所描述的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常用的综述分为三种:(1)性综述;(2)性综述;(3)性综述。
11.述评主要应当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二是。
二、名词解释1.民事起诉状2.民事上诉状3.行政诉讼法律文书4.学术论文5.学术情报6.文摘三、简答题1.简述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
2.学术论文的选题原则是什么?3.简述选取论文写作材料的原则与标准。
4. 简述论文构段的要求和方法。
四、运用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评析下面这篇学术论文。
提示:(1)既可以从学术论文的特点、选题、取材以及结构程序等几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只从一个角度,就其一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2)既要注意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又要注意结合文章实际;(3)分析要有条理,要能自圆其说。
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钱伯海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著名诗篇《蜀道难》中有句名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容地势险要,难攻易守,即使一人守关,万人也别想攻进去。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在新的形势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但要深化认识,就会碰到“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的关卡。
然而,这个关卡是人为的,它导源于长期存在的理论扭曲。
扭曲不克服,就存在逻辑性障碍,无法解释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能创造价值,并创造更多价值;要按资本、按技术要素分配,在分配上作适当倾斜,就缺乏理论依据,从而形成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
下面谈一些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同行专家给以批评指正。
(一)价值是商品二因素的一个因素,不创造使用价值就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对应,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精髓和重大发现。
价值作为商品二因素的一个因素,它依附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因此,研究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其前提条件是要生产性劳动,它制造产品(含劳务),创造特定的使用价值,否则,就不能讲创造价值。
一般讲产品就代表该产品的使用价值,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
马克思把劳动产品分成两大部分----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价值是抽象劳动时间的物化,那制造必要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必要产品价值,简称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
制造剩余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剩余产品价值,简称剩余价值。
必要产品是必要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必要产品,就没有必要价值,同样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剩余产品,就谈不上剩余价值。
在同等规模水平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剩余产品的数量愈多,剩余价值的数额愈大,则是经济技术愈发达、愈先进的标志和反映。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需要进行量的考察,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1.价值总量。
它等于劳动总量,只要劳动人数不变,劳动时间长度不变,价值总量就不会变化。
价值总量=劳动总量=劳动人数×劳动时间长度2.价值个量。
即单位产品价值量,它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化。
即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同等劳动时间内制造产品的数量愈多,那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会相应地缩小,二者成反比例变化。
3.价值构成。
即必要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构成比例。
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即生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所费的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是指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时间。
按照剩余产品形成原因的不同,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细分为三种——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其中相对剩余价值包括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形成的。
在同等生产规模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愈高,剩余价值愈大,也就是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变化。
马克思正是这样阐明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指出:“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的降低而降低”。
①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需要区别“增加”与“创造”两个有关而又不同的概念。
对于价值来说,增加与创造完全不同,而且相互对立。
讲价值增加就不能讲价值创造,讲价值创造就不能讲价值增加。
价值增加一般对价值总量而言,增加劳动人数和延长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总量增加了,则价值总量就会相应地增加,此称价值增加,但不能讲价值创造。
而价值创造一般指价值构成而言,创造通常是指从无到有,有新的内容被创造出来。
人类早期,生产工具极其落后,劳动生产率非常之低,终日劳动所得只能维持温饱,甚至连温饱都不能维持,即全部是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剩余劳动时间。
后来,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率大力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从无到有,产生了、延长了,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不能讲增加价值。
所以一般讲的创造价值都是指创造剩余价值,或者说创造价值是创造剩余价值的简称。
(二)物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物化劳动来自社会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②然而科学技术到底如何形成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在理论界存在不同的争议。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其核心内容在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人员把他们科技劳动的成果一一创造发明,凝聚在物化劳动上(这本身是一种科技,一种应用性科技),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也就是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了。
而且日积月累,不断发展,就能达到上面引用的、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依靠科学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来。
假定过去只有必要产品,没有剩余产品,那现在比过去多出的几十倍、几百倍产品,可以讲都是剩余产品了。
这说明必先利其器,器就是物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或主要力量。
可是长期以来,在经济理论界,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统统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
并且把物化劳动等同于资本,讲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是讲资本创造价值,归结为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受到多种多样的责难和批判。
笔者曾颇多领受,有的文章不作理论研究,尽是帽子棍子,看了很不是滋味。
如果物化劳动真的不创造价值,也就是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立。
因为不要谈中国的科技人员,就是把全世界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集中到中国来,中国集全世界科技人员的大成,他们的思维智慧再高超,创造发明再顶尖,如果只是以知识技艺形态存在他们的脑子里,或者写成论文报告,绘成公式图表,而不把他们创造发明的科技劳动,凝结在物化劳动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那只是纸上谈兵,想入非非,根本就谈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
显然这不符实际,违反实际。
古往今来,科学技术正是通过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的改进,而体现其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
所以讲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的观点是一种理论扭曲,而且是长期的理论扭曲,它制造了种种矛盾和是非。
在今日,它严重阻碍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深化,后面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必须提出讲物化劳动不仅转移价值,而具创造价值,会不会形成价值来源的二元论,违反劳动是价值形成唯一源泉的根本原理,笔者坚定地回答:不会,绝对不会。
因为物化劳动来自社会的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
物化劳动不论是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都是其他有关企业对天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加工再加工形成的。
机器来自机器厂,材料来自冶炼厂,动力来自发电厂等等。
除了自然资源外,都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即社会活劳动的成果。
不仅是社会活劳动的成果,而且是本期活劳动的成果。
此点可能会使人疑虑,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了。
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原材料、零配件以及燃料动力和各种辅助材料,作为企业生产的存量和流量,在不断消耗和转化之中。
上期作为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留下的,形成“期初存量”,留到本期投入生产周转,但到期末必须进行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形成“期末存量”留到下一期去,保持原有的规模水平。
好像纺纱厂春天、夏天用的棉花,肯定是上年生产的,是过去的劳动成果。
但到了秋天棉花收成登场,购买棉花,不仅供本年秋冬之用,还要把明年春天、夏天用的棉花购买进来,以供明年春、夏天作纺纱之用,以保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这表明上期留下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物化劳动C,并没有被本期耗用。
这充分说明,物化劳动C肯定是本期生产的,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
这样,活劳动是本期的,物化劳动又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因此讲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归根结底还是活劳动创造的。
一句话,它始终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
(三)只有认定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才能使按资本、按技术要素分配有根有据前已反复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巨额的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那可以逻辑地认为,对物化劳动形成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都要论功行赏,给以相应的回报。
这就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为按资本、按技术两大要素分配,建立了充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下面作分别说明:1.按资本要素分配。
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它来自社会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
但必须有资本,才能买进来,形成现实生产力。
否则,物化劳动只能闲在生产者的仓库里,久而久之,铁会生锈,木会腐烂,永远不能发挥其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
可见资本对于物化劳动形成现实生产力非常重要,缺它不成,对发展生产很有贡献。
但要资本必须有回报,即实行按资分配,没有回报,资本就集不起来。
这是指按资分配的必要性。
仅有必要性没有可能性不行,可能性就在于物化劳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巨额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可以从中“分取”或“抽取”一部分作为按资分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