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复杂化和企业管理的多元化,大多数的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除了看应聘的学历和技术能力外,更多的是考虑未来的员工是否能够适应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的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已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且这一职业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

因此,在职业教育中使学生将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并胜任工作,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素质有关的能力——关键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中职学生培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84-02职业教育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工作领域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必然成为职业教育关注的目标。

“关键能力”正是基于社会经济转型及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等对劳动者素质而提出的新要求。

一对“关键能力”的理解“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尔腾斯先生于1974年提出的。

在我国被称为“素质教育”,但事实上,我国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

严格意义上的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适应人生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

关键能力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自信心、诚实守信、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解决问题、评估结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环境意识等。

总之,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这种能力在从业者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成发生变化时,他就能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

因此,“关键能力”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工作、保障职业发展能力的共识,它从一种理想、一个概念,逐渐发展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

在德国,教育大纲要求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且负责任的思维与行动,作为职业教育的总目标,并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有:(1)胜任职业任务;(2)以对社会与生态的责任心来参与工作世界与公众生活的构建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义初中生毕业时,学习成绩好的基本都升入高中,中职生的基础素质相对较薄弱,中职生都是被高中拒之门外的成绩不甚理想的“差生”。

这些学生成绩差,不受欢迎,并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因为“90后”的学生自控能力差、追求享乐、责任心不强、为人处世功利性强等,这些恰恰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内容之一。

多年来,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特别是就业办的老师都感到头疼的问题是中职生的责任感和诚信度,多数中职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到两个月,就嫌工作太累,工资太低,不辞而别,使企业遭受损失,学校名誉也受到影响,学校和企业必须花费精力,了解他的去向。

另外,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多数学生毕业多年工作还无着落,许多企业不愿意招收这些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表达能力太差,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

很多企业人士表示,员工如果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就很难融入工作团队中来,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工作成效,就会影响集体的业绩,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与发展。

以上情况反映出学校对中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的欠缺,也证明了加强中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做法1.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来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大纲的要求从易到难。

本校是一所师范学校,主打专业为学前教育,也许很多人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很难应用项目教学法。

其实不然,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完成,只不过,学前教育专业所完成的项目结果不是一个工业产品,而是一个学习成果。

如,让学生完成一节幼儿园活动的教学设计,那么学生可以进行分组,分别进行讨论与合作完成相关任务;活动目标;活动开展形式;活动导入;活动语言安排;教具的准备;活动规则及要求;活动结束与总结等。

除了教具以外,其他任务都可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学习成果来体现。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组织安排学习,大家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相互启发,个人的知识欠缺通过集思广益来弥补,同学群策群力最终确定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独立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并对工作结果作出相应的评价。

可见,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和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价能力提高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是一种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跨职业的能力,不单单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责任,因此很难凭借某一学科的教学或者某一两个教师来培养,而需要将关键能力的内容通过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加以渗透和培养。

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建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识,明确关键能力训练的目的、意义、目标、要点等,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关键能力,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教师应该做到:让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归纳并作出结论,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学习过程,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和主动提问的习惯。

另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塑造人”的品德教育,加强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

3.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仅是学校领导、任课教师、政教处工作人员的职责,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责任与义务。

陶行知曾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所以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教职员工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言传身教,而事实上,“身教”更重于“言传”,如果一位教师上下课从不迟到,他对学生不迟到的要求更有说服力。

广西某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到某中职学校调研,进校门不久,见一男学生正满口脏话的和同学打招呼,刚想过去说服那位学生,马上有一位班主任过来用同样满口脏话的语言痛批那位学生。

试想,这位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将会是什么样子?至少绝不会是彬彬有礼的好公民。

因此,全校教职员工只有同心同德,时刻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好榜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关键能力。

4.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学校集体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种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集体活动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它的灵活性体现在集体活动可以在学校有关工作的宏观指导下,结合时势环境、教学进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实际的需要,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地开展。

它的实践性则体现在集体活动上,由一个个活动过程构成。

学生在亲自经历参与、组织、设计每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中,动手动脑,实现思维与行动的统一、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开展集体活动的目的。

活动就不能仅仅是少数学生干部组织个别学生参加的活动,而应设计、开展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感兴趣、愿参加的活动。

如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举行的班级环境设计大赛,各班以幼儿园工作环境为蓝本,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每个班都把整个设计内容细分,每个同学或每个小组负责相关任务,如此下来,人人参与,个个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活动,考验和培养了学生表达、协作、反思、创新等多项能力。

对不适合或不可能全员参加的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采取面向全体学生招聘承担该活动部分任务的学生,给其明确的任务和权力,由学生干部协助其完成,这样就可以给更多的非干部学生创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显而易见,关键能力是跨专业的能力,存在着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可能性。

因此,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形成以教学培养为主、集体活动培养为辅;课内培养为主,课外培养为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局面。

5.学校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什么专业”是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些中职学校也确实得到来自这条理念的实惠:学生就业率高、生源充足。

然而这些中职学校的主管部门也许没注意到:企业对他们的毕业生是如何评价的;他们的毕业生有没有长期的个人发展空间。

事实上,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开设专业,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技术娴熟,但也只是机械麻木的车间工人。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学生发现自己的待遇并不优厚,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司空见惯,“不辞而别”的大有人在。

如此一来,生产受影响的是企业,信誉被打折扣的是学校。

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毕业生不敢再招;对于学校而言,企业不如以前那么热情聘用毕业生了。

这些学校的教学主管也许没想到,他们这种功利性的培养方案断送了学校的声誉,更断送了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的机会。

他们忘记了陶行知先生的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丧失了道德,纵然你有过人的学问和本领,也毫无用处。

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应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关键能力的内容。

我国已开发了与人交流、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创新等职业能力模块和相关教材,学校应该利用这些教材开设必修课,针对学生关键能力进行专项培训。

纠正某些教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课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等,在这些基础课程中增加如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单元,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类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关键能力培养内容最重要的部分。

另外,可以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毕竟不同的学生对人文知识方面的兴趣是不同的,如果硬性要求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

因此,可以开设一些不受班级、年级限制的人文选修课,如《修身养性》《心理健康》《演讲与口才》等。

由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所以学生能更主动、认真的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一个国家的人民拥有关键能力,这个国家定会强大;一个家庭的成员拥有关键能力,这个家庭定能幸福;一个人拥有关键能力,他都会尽职尽责,做好事,平凡中见伟大,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创造出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