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词填空技巧五法摘要:高考考察词语地运用的表现之一,就是主观题的选择填空。
这个题主要是考察考生的词语辨析能力和词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做好这个题,除了考生要具备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外,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一、语感法,二、准确释义法,三、望词生义法,四、联想想象法,五、排除带入法。
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语感法正确释义法望词生义法联想想象法排除带入法正文:这几年的高考题,不再是像以往一样,只关注对考生掌握知识的本身进行考查;而是加强注重个体能力的展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更注重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1999年和2000年的高考题的词语辨析主要倾向于内涵的区分;2001年的则是侧重于使用范围的辨析;2002年趋于相近副词的用法辨析,稍难一点;2003年的需要从使用场合、搭配习惯和揣摩整体句意的角度考虑,涵盖面更广;2004年的则要从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辨析细微的差异;2005年不仅综合了前几年的考查要点,而且把实词和虚词同时糅合在句子中,体现出了很强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词语考查,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高考词语运用考查之一,结合语境选择词语填空,体现了“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不偏不怪,来源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
词语的考查,重点在语境,易混词语。
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的选择。
1.语感法在语言文字学科中,语言感觉是十分重要的。
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语言感觉从哪儿来,这是必须要依赖于在平时的课堂上的积累,在课余的文学阅读中的修养,在生活中的关注和注意。
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
语文的学习和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问。
而词语的广泛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们平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交往,天花乱坠的广告词,形形色色的书刊杂志,都是学习和积累的途径。
通过这些主观地学习,加上生活中耳濡目染或潜移默化的感染,就形成了我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即语感。
语感普遍存在于听、说、读、写之中,所以,培养语感能力应紧紧围绕听、说、读、写来进行。
多听多读,接受范文熏陶,提高语感能力。
首先靠多听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
可选择精彩的范文、演讲稿、广播稿,反复听。
要求听准、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
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
这样自然会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
例1:今年(2005)全国高考卷Ⅱ的第二小题。
2.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缩小控制B.圣地减少控制C.圣地缩小抑制D.胜地减少抑制这个题就是我们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说明了现在的高考就是源于生活,体现了“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
“圣地”:⑴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经常我们在媒体上关注到的:基督教徒称耶路撒冷为圣地,伊斯兰教徒称麦加为圣地,⑵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如“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圣地”。
“缩小”是指范围由大变小,如:把这张超级女生张含韵的海报缩小一点,以便于我好随身携带。
再如:政府正在制定各种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减少”是指减去一部分,如《成都商报》载:近日以来四川达州地区连将暴雨,部分城区被淹,政府全力抗洪抢险,军民一家,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控制”⑴是指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操纵。
如:控制人口增长;电视剧《绝对控制》。
⑵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如: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
“抑制”⑴指大脑皮层的两中基本神经活动之一,如:睡眠是大脑皮层全部处于抑制的现象。
⑵指压下去,控制,如:“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抑制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从这个高考题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平时是关注了社会,没有读死书,死读书,就能很轻松容易地选对了;只要平时把知识做扎实了,在做这种题时,有时是不需要多想,一读就知道该填什么,选什么了。
2.正确释义法不管是在我们的考试,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作为交际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使用是无处不在。
由于我们汉字构词的特殊性,在声音和表意方面达到了似乎比较完美的结合。
但是,有的字词从它的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有的字词甚至和它最初的表意和功能大相径庭了。
如果我们仅从汉字的构造上去分析、推测和判断它的含义,有时就会相去甚远,或许是风马牛不相及。
怎样才能比较正确的把握字词的意义呢,这个问题不仅一直困绕着考生,而且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方向。
我们的汉字系统可谓是博大精深,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
字词的含义和功用已经深深扎根在了民族文化的血液里了,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是探讨字词的含义,不如说是在研究我们的民族文化。
如果字词脱离了这个文化背景,字词的意义或者含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适从了。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
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
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
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
因此,考生在考场上能否比较正确的理解字词,还得依赖于考生平时文化积累和文化思考的程度。
如果说是准确都说不上,即使是对于一般的汉语言学者来说,准确释义都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是对汉语言仅停留在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普通考生而言,就不能妄加责难了。
因为积累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知识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历程。
同时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使用词语。
高考在考查这方面知识,实质上也是考查考生在一定语境中的文化积淀和语言运用。
例2:2004年全国高考题的第三小题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②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
③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很难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A.申述食言但/而 B.申述失言不过/也C.申诉失言但/而 D.申诉食言不过/也这个题从正确释义的角度来辨析的话,必须要弄清楚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申诉””和“申述”都有一个相同的语素“申”,对于“申”应理解为:说明,阐明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理解“申”的准确含义,也不会影响选择该题。
我们还可以分析不同的另一个语素“诉”和“述”。
“诉”理解为:说给别人听,倾吐心里话和控告三个意思。
“述”理解为:陈述、叙述的意思。
因此“诉”和“述”的区别主要在于“诉”有法律上诉的用法,很正式;而“述”只是一般的讲述,说明的意思。
题①中,很显然是专用的法制方面的。
所以,该选择“申诉”。
“食言”和“失言”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言”是相同的语素,可以理解为:话语或者是说。
“食”可理解为:吃掉的意思,“食言”就是吃掉自己所说的话,可引申为:不守信用,不履行诺言。
“失”可以理解为⑴失去、失掉、丢掉⑵没有把握住,如失手⑶找不到,如迷失方向⑷没有达到目的,如失望⑸改变(常态),如失色⑹违背、背弃,如失信,失约。
同样两个不同语素的主要区别在于“食”有放弃曾经的许诺。
由于由此看来应选择“食言”。
对于虚词的考查主要是关联词。
关联词的用法首要的是弄清关联词是表什么关系的,其次要根据句子前后的意思或含义来推断该用哪一个,最后就是检查是否符合语法习惯和生活习惯(语感)。
题中的“但/而”表的是转折关系,“不过/也”也可以表转折关系。
但是也有区别,“但/而”是两个不同意思或不同层面上的转折;“不过/也”是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的转折(相当于让步)。
题③中,“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这说明了汪曾祺先生不仅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学者(评论家)。
“——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很难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这后半句是对上半句的限制或进一步修正,因此我们选择: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的“不过/也”而不选择表两个不同意思或不同层面上的“但/而”。
最后我们再去读一下这个句子,也是通顺,合理,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的。
作到这里,答案就已经十分明确了选D。
从这个高考题我们不难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是考查实词的含义(意思)或用法,还是考察虚词的关系和功用,都是要把握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在区别实词的用法时,把握好不同语素含义的辨析;在区别虚词时,注意联系句子想要表达的前后意思,这样才能比较快捷地、准确地选到正确的答案。
3.望词生义法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达汉语的词或语素的。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特点。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
如:车、上、明、问等。
车、上、明等字的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问”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门”表音,“口”表意。
汉字系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地不断进步而发展,现代汉语的很多汉字或词语的形式和读音较以前发生了一定差异,甚至根本性的变化。
这对于我们从汉字的构造和读音来考察其意义,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但是,我们在遇到自己不能准确解释,或确定选择的时候,不妨可以用“望词生义法”。
顾名思义,望词生义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的构字、用词地学习和领悟中,估计和推测该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身边经常带着一小本子,到技术部门细心——世界各国石油发展情况的资料,并作详细摘录。
②中国昆曲,正因为她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才被世界人民所公认。
③奥运会是国际普遍——的大比赛,对主办城市来说也是一次技术上的考验。
A.收集内蕴关心B.搜集内蕴关注C.搜集品位关注D.收集品位关心从考查的词语看,“搜集”和“收集”是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