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 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 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如何的?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意 举例 求 甚 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举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
驳论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课后作业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 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不求甚解
新课导入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 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细读感悟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 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
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 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 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 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 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 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
(递进结构)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 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 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
相关介绍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 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 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
贬义。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
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
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
反复阅读”的观点。
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 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 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
举了哪些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
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