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一、导入:一个寂寞的人看了一个电话的广告,「有了电话,朋友就来!于是,他装了一支电话,希望朋友跟着来。
白天他卖力地工作,回家之后就整晚歇斯底里地盯着电话机,心想,他错过了不少电话。
他仍然寂寞,开始为可能漏接的电话而抓狂!一天他从信箱里抓出录音机的广告,有了录音机,朋友不『漏接!』录音机装了一个星期后,他就把它退了,空空的录音机,房间更加寂寞。
〔默想〕不是有了电话就有了朋友,同样的不是有了金钱就有朋友,存着一颗真诚和主动热忱的心,才是重要,当你主动的付出关怀与热情,主动的帮助别人,那么你周遭的人便会因为你的付出而更加的感谢你。
二、知识回顾:背诵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专题讲解—感情:感情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周易》说:“修辞立其诚。
”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冰心也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
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告诉我们,作文要想拿到高分,就要写得感人,让阅卷老师感动,至少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写得感人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
“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
“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的基础上的升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
下面笔者就素材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谈谈如何才能达到感情真挚的要求。
一、事要真。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
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
我们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要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
采用把发生在甲同学身上的事移到乙同学身上,这种移花接木的方式当然是可以的。
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
“父母双亡”,“父母离婚”,这类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
二、情要真。
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
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
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三、情要美。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
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粗俗之分。
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
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
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这也是思想健康的要求。
思想健康就是指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要积极向上,要符合社会价值观、伦理观、是非观、美丑观。
“思想健康”是要求考生写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表现为“三不要”:①不要选择毫无意义的材料;②不要流露出消极低沉的情绪;③不要表现片面或错误的观点。
绝大多数考生作文是“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但相反的表现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仰慕英雄、热爱亲人、珍惜友情、同情弱者、嫉恶如仇等。
四、情要浓。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
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
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
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能自已。
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
推及到考试,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
如:江苏一考生根据余光中《乡愁》改编的《人与路》,字字情,声声泪,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
纵观我们学生的作文,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失度,或情感不够健康,难以使人接受。
笔者归纳主要有如下抒情方面的不足:一、胡编乱造——虚情。
有的同学写作文,不是上天入地,就是上下几千年;不是陈年旧事,就是故事新编;不是失去自我,就是心灵尘封;更有甚者不是父母离异,就是至亲遭祸。
这些文字一看就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弃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的就是这类情况。
二、无限拔高——矫情。
不少同学往往不顾材料本身的内涵,或胡乱引申,或乱加比附,或生搬硬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的高度。
“有些考生不顾题意,一个劲在那里表决心,谈理想,说空话、大话、套话,或大肆发挥,或无限上纲,一扯就扯到改革开放,一开掘就开掘到“三个代表。
”这样反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三、认识偏颇——险情。
有的同学自以为“真”,把生活中格调不高、甚至是灰色的、反社会主流的思想也渗透到作文中,还振振有词,认为这就是真情实感。
如:对“中学生早恋”津津乐道,大加追捧;对摈弃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高唱赞歌;还自以为是“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
还有的同学把生活中的脏话,网络中的不文明语言,明目张胆地写进作文中,竟然恬不知耻地说这是“生活的真实”,“粗旷风格”的再现。
这些都是高考作文的“雷区”。
四、言之无物——薄情。
有的同学作文虽然结构完整,叙事清楚,但由于选材幼稚化,立意小气俗气,造成内容单薄,再加上语言匮泛,技巧不足,作文写成流水账,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不能给读者以感染。
那么比照“感情真挚”的要求,针对学生这方面的不足,那么我们在平常作文中尤其是高考作文中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体察真情。
学生首先要善于体验自身所承受的真诚的关心、爱护,观察周围生活的闪光点、动情点,能够发现领悟鉴别人间的真善美,并有着这类情感的丰厚积淀。
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坦露在读者的面前,才有可能与读者产生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
这就要学生平时善于感受、挖掘、积累身边及生活中真情,这些人间真情的获得途径,当然包括阅读在内的间接方法。
从实际效果来看,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感情真挚的优秀文章,不仅可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会激发他们情感的认知,使其产生一种顿悟:原来这样的“人”或“事”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二、巧妙传情。
文章要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不光选材要注意到情真情美情浓,还要注意到表达技巧,表达得好,可以使动人的题材倍增其情。
反之,本来有浓烈感情的材料也变得寡淡了。
为此,在构思文章时,既要选题材(承载浓郁深情的),又要选体裁(个人擅长的);既要谋划全篇,又要规划局部。
叙,则简明扼要;描,则浓墨重彩。
文章如果既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既没有线索可寻,又没有章法可依,平铺直叙,详略不分;那么读者必然不堪卒读。
为此,在记叙描写中还要运用恰当表现手法,尤其是要注意:1、细节显情。
其实细腻的细节描写,从来就是很能打动人的。
朱自清散文《背影》之所以一直感人至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细致地描绘出了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桔子的细节。
考生如能在考场作文里设置这样的细节,必然也能打动阅卷老师。
2、以景衬情。
景物描写若能与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就能起到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从而增强感染力,收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三、文采彰情。
“感情真挚”和“富有文采”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千万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没有感情的文采只能是矫揉造作、无病之呻吟。
没有文采的感情往往也很难具有穿透力、征服力。
不少同学甚至老师,大概不会赞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语言完全可以凭借另外一种风格取胜,如朴实无华,为什么要追求文采呢?笔者认为,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考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篇幅,阅卷老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评判其优劣,有文采的文章更容易显示一个人的才华,更容易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更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打个比方:同是一杯甜水,在短时间内,红塘水要比白糖水更容易被选定。
试看,每年的满分作文,哪一篇不是“真情流淌,文采飞扬”?就拿07年在何永康教授“抢救”下获得高分的《怀想天空•麦收时节》的高考作文来说,何永康教授点评此文为:“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
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已经是久违的文风。
”但就是这样的文章,不也同样差点被埋没吗?如果这篇文章情感还是这样的情感,语言像《怀想天空•仓皇南飞的大雁》或《人与路•小时候》富有文彩,那么它就会像麻袋里的锥子——包不住了。
自然也就用不着何教授打捞了,正如何教授对高考作文的点评:“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罗春”。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消除作文讲究感情真挚,就不必追求文采的误区,一定要消除语言“有文采”高不可攀的思想,认真品读有文采的精美时文和语言有特色的高考优秀作文,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语言目标,掌握方法,认真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就能使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语言色彩,从而把真挚的情感表达得更加隽永深沉,更加酣畅淋漓。
当然,我们不能为追求文采而滥用词藻和修辞,我们只是说,作者披情入文,读者披文入情,情文并茂,作者和读者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那么,文章中如何做到“有文采”呢?1、用词要生动形象。
即选用含义具体富有形象感的词语。
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这爱萦绕在我们的脑中,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它已植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
”这一段中,几个动词准确生动,“父母之爱,刻骨铭心”的骨肉之情,“飞流直下”般倾泻、宣泄。
2、善用修辞手法。
如“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通过生动的拟人、贴切的比喻,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化无情为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