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比热容【设计理念】1.本节课首先用“漫画”创设问题情景,营造积极思维、气氛宽松的质疑环境,寻找提出问题的突破口。
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识过程。
2.让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本节课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科学的猜想是许多发明创造的开始。
3.实验过程由学生设计,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从记录分析讨论中学到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会查比热容表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2.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比热容的概念教学难点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
提出问题──猜想──讨论──反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教具和媒体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教学过程实录】一、新课引入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
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
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
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
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表1 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沙子(煤水油)升高的温度/℃表2 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煤油(沙水子)升高的温度/℃(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板书:比热容概念)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水4.2×103 铝0.88×103酒精2.4×103 干泥土0.84×103煤油2.1×103 铁、钢0.46×103冰2.1×103 铜0.39×103蓖麻油1.8×103 水银0.14×103沙石0.92×103 铅0.13×103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
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
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
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
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
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
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
(出示反馈练习)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
水的比热是_____。
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出示反馈练习二: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三、小结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回去后,写一篇关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
2.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4个题。
【板书设计】三、比热容(一)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应用:(二)热量的计算1.公式:Q=cmΔt\2.应用: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