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机制和预防的系列研究拟申报奖项及等级拟申报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何明光(职称:教授、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要贡献:全程参与该项目内所有研究的实施、管理、质量控制、论文撰写和成果申报工作。

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1- 10的第一或者通讯作者,或者第一兼通讯作者)2.黄圣松(职称:教授、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要贡献:参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预防的相关研究。

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1的第三作者,论文9的第五作者,论文10的第六作者)3.蒋宇振(职称:主治医师、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单位: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Research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re, Moorfields Eye Hospital, London, UK、主要贡献:参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预防的相关研究。

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1的第二作者,论文9的第一作者,论文10的第一作者)4.黄文勇(职称:教授、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要贡献:参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相关研究。

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6的第二作者,代表性论文2-5的第四作者)5.郑颖丰(职称:副研究员、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要贡献:参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相关研究。

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6的第三作者,代表性论文2的第五作者)项目简介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常见类型,主要影响华人人群。

本项目开展前,学术界缺乏国人PACG 流行病学的基础性数据,临床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筛查和诊断手段有限,缺乏对高危患者自然病程的认识,预防措施的远期效果不详。

项目组依托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何明光教授课题组从2003年起历经15年完成。

课题组在国家自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英国Fight for Sight基金、中山大学5010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对PACG患病情况、发病特征、风险因素、诊断检查方法、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核心成果如下:一、明确了中国人群中PACG的患病和发病特征:(1)首次采用国际标准精准估计了可疑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s, 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PAC)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的患病率;(2)首次发现PACG 以慢性无症状性为主(75%),颠覆了过去认为PACG多有急性发作的传统认识。

研究成果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达到354次,自发表后一直是青光眼领域引用最高的国人论文。

也被评为第一届世界青光眼大会10大优秀论文(2005年)、2007年亚洲眼科研究会议(Asia-ARVO)青光眼研究10大进展。

二、揭示了PACG的风险因素和发病机制:(1)首次证实瞳孔阻滞为国人PACG发病的主导机制;(2)首次发现特殊虹膜附着构型是激光预防治疗无效的解剖学危险因素;(3)首次发现虹膜的组织生物力学和动态特性与PACG发病密切相关,提出全新的PACG发病虹膜理论,开辟了PACG机制研究新方向。

三、在国内外首先建立和完善了PACG的筛查和影像学测量方法:(1)发明了适合基层筛查、无需专业人员操作的便携式裂隙前房检测装置;(2)发明了眼前段影像学分析系统,并首次量化了PACG患者的眼前段诊断参数。

成为目前标准的PACG影像学图像分析方法,并被众多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眼科机构采用。

四、揭示了PACG的自然病程并评估了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的预防效果:在眼科领域,发起国际上单一中心入选规模最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PACS进展为PAC/PACG的6年转化率很低,指出不宜广泛开展预防性激光治疗的新观点,直接改变了传统临床实践。

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权威的《Lancet(柳叶刀)》杂志上,成为全球青光眼领域的标志性论文,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眼科界第一篇在《柳叶刀》发表的原创性长文论著。

本项目研究结果发表研究论文共26篇,全部被SCI收录,选择的10篇代表性论著,总影响因子110.4。

含顶级医学杂志《Lancet》1篇(影响因子:59.102),眼科临床研究排名第一杂志《Ophthalmology》5篇(影响因子:7.732),眼科基础研究排名第一杂志《IOVS》2篇(影响因子:3.812)。

总共被引用477次,单篇最高被引163次。

基于本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第一完成人何明光教授被遴选为眼科排名第一杂志《Ophthalmology》的编委,是该杂志编委会中唯一来自中国的专家,被遴选进入由全球著名青光眼专家组成的国际青光眼学会,成为闭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青光眼进展等三个国际青光眼临床指南的制定委员会共同主席,负责国际青光眼指南的制定。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南粤百杰等资助,并获得多个奖项,包括亚太眼科学会最高奖Holmes Lecture奖(2015)。

由于该研究的广泛影响力,项目第一完成人何明光教授历年均被爱思唯尔(Elsevier)评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之一,提升了我国在PACG领域的国际地位,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1. He M, Jiang Y, Huang S, Chang DS, Munoz B, Aung T, Foster PJ, Friedman DS. 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gle closure: a single-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9;393(10181):1609-182. He M, Foster PJ, Ge J, Huang W, Zheng Y, Friedman DS, Lee PS, Khaw PT.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laucoma in adult Chines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Liwan District, Guangzhou.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7):2782-83. He MG, Friedman DS, Ge J, Huang WY, Jin CJ, Lee PS, Khaw PT, Foster PJ. 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suspects: Biometric and gonioscopic outcomes - The Liwan Eye Study. Ophthalmology2007;114(3):494-5004. He M, Foster PJ, Ge J, Huang W, Wang D, Friedman DS, Khaw PT. Gonioscopy in adult Chinese: the Liwan Eye Stud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11):4772-95. He M, Friedman DS, Ge J, Huang W, Jin C, Cai X, Khaw PT, Foster PJ. 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in eyes with narrow drainage angles: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outcomes. The Liwan Eye Study. Ophthalmology2007;114(8):1513-96. He M, Huang W, Zheng Y, Alsbirk PH, Foster PJ. Anterior chamber depth in elderly Chinese: the Liwan eye study. Ophthalmology2008;115(8):1286-90, 90 e1-27. Console JW, Sakata LM, Aung T, Friedman DS, He M.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s: the Zhongshan Angle Assessment Program. Br J Ophthalmol2008;92(12):1612-68. He M, Lu Y, Liu X, Ye T, Foster PJ. Histologic changes of the ir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gle closure in Chinese eyes. J Glaucoma2008;17(5):386-929. Jiang Y, Chang DS, Foster PJ, He M, Huang S, Aung T, Friedman DS. Immediate changes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suspects. Ophthalmology 2012;119(2):283-810. Jiang Y, Chang DS, Zhu H, Khawaja AP, Aung T, Huang S, Chen Q, Munoz B, Grossi CM, He M, Friedman DS, Foster PJ. Longitudinal changes of angle configuration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suspects: the Zhongshan Angle-Closure Prevention Trial. Ophthalmology 2014;121(9):1699-705知识产权名称专利1:一种带暗房前房深度测量仪,专利号:ZL 2011 2 0008300.6软件著作权2:中山房角图像分析系统,登记号:2010SR074392软件著作权3:中山超声生物显微镜分析系统,登记号:2012SR112595 软件著作权4:眼底特征改变的叠加分析系统,登记号:2012SR112489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系统研究了国人高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方法学的系列研究,推广应用情况如下:一、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本项目研究结果发表研究论文共26篇,全部被SCI收录,本项目研究结果发表研究论文共26篇,全部被SCI 收录,选择的10篇代表性论著,总影响因子11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