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问答的思维训练方法

课堂问答的思维训练方法

课堂问答的思维训练方法
目前,总观学生的课堂回答,其通病是“乱、浅、缺、和”四个字。

“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到答案,缺少分析过程;“和”就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

其病根与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

那么,怎样克服其通病,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呢?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的:
一、教给思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要克服课堂语言表达的“乱”,首先应克服思路的乱;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有条理,首先思维要有条理性,即思路要清晰。

要使学生的思路清晰,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

问题要由易到难,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

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

另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并要提示学生不要急于抢答。

最后,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心里障碍,要鼓励学生敢于说,然后达到善于说的境界。

二、由表及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认识事物深刻与否,在于思维的深浅程度。

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通过现象去抓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

只知道作者是这样写的,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只知道要这样分段,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分段。

教师只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深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深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荷塘月色》是描写荷花的,荷花的美学生是能够体会到的,但作者为什么要写荷花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

又如理解句子的意思,有些学生往往只主意字面意思,不会深究句子内含的意思。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去探索句子内含的意思。

当学生自觉地养成了一问三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深刻了。

三、架设桥梁,训练思维的完整性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直接从问题通向答案,而缺少问题到答案之间的分析过程。

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过程。

思维是凭借感觉材料而进行的,没有感觉中的东西,思维中也就没有,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
凭借课文材料和生活表象的储存来完成。

即教会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时,借助回忆、联想、想象、再现、假设、逻辑推理等,把已知参与到对未知的思维过程中去。

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正面分析、联想推断、反面假设等,实际上教给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从问题通向答案的桥梁,训练了思维的完整性。

四、求异质疑,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

如果教师不积极引导再思,而是一锤定音,那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形成传统刻板式的一问一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既要肯定,又要引导多方面地去考虑问题。

当学生回答后,可追问学生: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对方的意见,摆出自己独特的意见,造成互相争辩的气氛。

也可以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求异发散,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

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教师积极引导解疑。

这样通过多方面的求知心理要求,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的认识的欲望。

言为心声,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只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也将会随之得到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