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篇一: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编辑制作:温柔细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
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
雨水
惊蛰
篇二: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
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

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结合起来,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

其名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由于古代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节气历史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以后节气被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了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有了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
节气划分
其实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又根据
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即:(1)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
的过程和程度。

(4)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
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
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节气文化
相关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五时歇,却是炎洲雨露。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悟南柯
(元)丘处机
白露三秋尽,清霜十月初。

群花零落共萧疏。

惟有重阳,嘉景独魁梧。

浪漫真堪爱,馨香不可辜。

人人皆插满头敷。

试问乔公,簪著一枝无。

相关对联
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也有很多。

例如明代有一位学台,一日夜宿山中茅屋。

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

一时成为绝对。

直至近代,才由赵恭沛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