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探析
发表时间:2011-04-01T11:14:28.983Z 来源:《学园》2011年02月上旬供稿作者:蔡正丽
[导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全社会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蔡正丽安徽大学政治学系08级高师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全社会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因素、途径、必要性等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落实,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068-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因此,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中央的工作部署,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职责所在。
高校要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高校对大学生普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过去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为不同形态的价值观所取代。
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思想交锋中,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由追求精神上的崇高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从讲求奉献到思考现实利益。
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出现迷茫和混乱。
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给高校的发展注满了生机活力,但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也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中,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高校遇到冷落,突出表现在大学生普遍抱着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品质的思想理论课极为轻视,学习的目标简化为找一份好工作,普遍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五子登科,香车美女”的市场经济腐朽价值观念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捧。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这样的群体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社会的发展令人担忧,所以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来引导高校大学生大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2.高校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文化实力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其中的重要方面就是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没有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是一个迷茫的民族、一个没有精神力量支持的民族、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们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既然是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求全社会普遍认同,这一方面离不开社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普遍的宣传教育。
另一方面,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对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高校是理论界、学术界汇聚的地方,是不断产生和传播新思想、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阵地,成为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
而大学生又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率先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并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必将有助于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以点带面,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确立。
二影响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因素
1.高校的思政课直接影响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思政老师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否树立了楷模形象等,都将直接体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思政理论课堂是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
2.校园文化影响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90后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的实践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因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理解,耳濡目染的校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无形的影响,大学生会在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品质的校园文化生活会使大学生在快乐中提升自己的素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社会环境对高校价值观念的影响
高校已不再是相对封闭的教育场所,大学生已经接触到丰富的社会信息,社会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的探索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所以应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课程设置各领域,贯穿于教材建设各环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其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所认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就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方面,其一是教育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的马哲课担负着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教师要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是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
其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涵盖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教师要把握这个课堂,对大一学生给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充分,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可塑性的关键时期,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并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做个坚定的爱国者。
其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
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完美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思政课打破以往灌输教学的方法,如今的大学生表现力都很强,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和学生交流,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预先给学生的项目,让他们自己就相关问题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解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也在准备项目、交流讨论、教师指导中得到了切实地提高,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与思政课堂相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生动有活力。
比如,学校可以请一些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利用各种传播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如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校内广播电视等宣传舆论阵地。
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组织校外学习参观等实践活动,如组织师生到领袖故居、革命纪念地、历史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从而使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
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把思政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使大学生充分的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关系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普遍实现,也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大局问题,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黄凯锋、唐志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注:本文作者为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教师〗〔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