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血管病变介入技巧及器械选择详解

小血管病变介入技巧及器械选择详解


• QCA支架/血管直径比1:1
• 长病变和小血管病变往往伴随,曾经提倡 支架长度应尽量短,以能覆盖列余狭窄 >30%的血管段为标准,即“点支架” (spot stenting)技术
• 支架通过病变用力适中,避免长时和过度 用力操作,如果支架不易通过病变可采用 deep sitting技术,但deep sitting后能过 分操作指引导管
48.8
22.7
Garcia E
2.2-2.7 214
212(B estent)
37
27
<0.05
PCI再狭窄率高
主要冠脉事件发生率高
再狭窄率较大血管高(32% VS 20%), 具有再狭窄高危因素(糖尿病、复杂病 变及长病变)的小血管病变支架术后再 狭窄率高达55%
小血管病变PCI后再狭窄率影响因素
Koning R
<3
189 192(BeStent) 48.8 22.7
Garcia E
2.2-2.7 214 212(BeStent) 37 27
<0.05
• RAP研究-小血管病变球囊与支架前瞻性随机 对比研究 结论:支架降低小血管病变6个月再狭窄率和 闭塞率。
• IVUS指导小血管病变必要性支架术研究 结论:对小血管病变IVUS指导下的必要性支 架术安全可行
• 其它对较硬的病变采用去斑术或切割 球囊会减少撕裂及急性闭塞的发生率; 高压球囊不能扩张的病变如果无严重 夹层可换用旋磨,但是对长的小血管 病变旋磨后“无血流”并发症发生率 高
小血管病变支架术
• 不同支架对小血管病变结果会不同, 以下特性与之有关,柔顺性、小的截 面积、支架两端与球囊交界处移行光 滑、在高压球囊上(>16atm)捆绑牢固、 支架之外的球囊不宜过长以减小对非 支架覆盖血管的损伤
血管大小对再狭窄的影响
对术后结果的影响
小血管支架不是越大越好
支架体厚度对小血管再狭窄率的影响
药物涂层支架的冲击
长病变定义
• 局限型(discrete):病变长度<10mm • 管型 (tubular):病变长度10-20mm • 弥漫型(diffuse):病变长度>20mm
• 球囊扩张13atm以上或对远端变细的 血管用相对较大的短球囊在支架近端 扩张有助于获得最佳支架结果
• 扩张之前多体位透视支架位置准确
• 对小血管病变支架后不能有扩张不充 分和支架远端残余狭窄及撕裂,如果 支架以远有狭窄,应选用与血管直径 1 :1的球囊和低压力时间扩张
STRESSⅠ-Ⅱ:小血管

组组
200 204(multi-link) 37.4 35.7 0.74
TVR%
球囊 组
P 支架

16.5 20.1 .35
Park S
<3
30.9 35.7 NS
Briguori C <3
97 112
38 41
0.41 33
34
.50
Savage MP <3
168 163(PS)
55 34
<.001
小血管血管
血管超声
冠脉造影
病变长度
开口部位
钙化
局限
弥漫
非开口
开口
非钙化
钙化
小血管病变定义
• 小血管病变的概念来源于STRESS试验 和BENESTENT试验,这些试验中将通 过QCA确定的参照血管直径<3mm的病 变规定为小血管病变。但是也有较多研 究将其定义为参照血管直径<2.7mm的病 变。
• 血管平均直径不同 • 支架长度和类型不同 • 支架厂家不同 • 支架材料不同 • 球囊压力不同
小血管病变PCI技术操作要领
小血管病变要求技术更熟练
• 导管管腔小易造成嵌钝,需要6F的指引导 管甚至带侧孔指引导管,保证同轴性和支 撑力
• 导丝在小血管内操作导丝难度增加,导丝 前端的J形变头应短,以适应较小的管腔, 增进导丝控制能力;应采用头端较软导丝, 最好不用中硬导丝或更硬的导丝;硬杆导 丝支撑力好,有助于支架放置
• 球囊 • 选用小直径球囊以提高通过病变能力 • 小血管病变常常较硬,需要高压扩张,宜选用
半或非顺应性球囊以减少并发症;
• 小血管长病变两端直径差别较大,有时需选用 不同直径的球囊分段扩张;
• 症状许可下球囊扩张时间尽量长 球囊扩张理想结果的标准:无明显撕裂、残余狭
窄<20%、远端血流好和无弹性回缩
• IVUS
可准确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小血管;“假小 血管”与大血管同,根据IVUS测的血管直 径选择球囊(B/A=1:1)和支架;真小血 管根据QCA测的直径选择球囊(B/A=1: 1),根据扩张结果可增加球囊直径
由于QCA可低估小血管直径,无IVUS时是 否可常规选用较大的球囊和支架?
有学者认为仍应根据QCA选择B/A=1:1 球囊,盲目选择较大的球囊会增加撕裂 及其所致的急性闭塞率,这会增加支架 的长度,同样增加再狭窄率,这样选用 较大的球囊增加管腔面积对再狭窄的有 益作用会被长支架的不利作用所抵消
• SISA研究:小血管病变PCI 小血管病变PCI成功率高,支架组和球囊组再 狭窄率相同。 主支和边支再狭窄率相同,边支支架可降低再 狭窄率。
理想的单纯球囊PCI术更常用于小血管吗?
支架和PTCA:持续性是关键
再狭窄
小血管支架和PTCA
关于小血管病变支架应用的临床研究结论 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是:
PCI后即刻管腔面积越大再狭窄率越低, 其受操作因素和真实血管直径的影响。 选用与真实血管径相当的球囊 和支架才能保证有较大的即刻管腔面 积,因此IVUS对小血管病变有较大的 意义。
支架?球囊?
小血管病变支架与球囊对比研究
研究者 Kastrati A
mm 2-2.8
分组
再狭窄率(%)
球囊 支架组(支架) 球囊 支架 P
2-2.8
200
204(mu lti-link)
37.4
35.7
0.74
16.5
20.1
.35
Park S <3
30.9 35.7 NS
Briguor iC
<3
97
112 38
41
0.41 33
34
.50
Savag e MP
<3
163
168
55
(PS)
34
<.001
Koning R
<3
189
192(B estent)
小血管病变再血管化≠小问题
小血管病变直径的判断
• 临床上常通过QCA估计参照血管 • 以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的中层-中层
(media-media)直径更确切
血管直径与PCI结果的关系
研究者 mm
分组
再狭窄率(%)
球囊组 支架组 球囊组 支架组 P
TVR% P
球囊组 支架组
Kastrat i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