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杆柱受力分析

杆柱受力分析


在稠油井中,由于液体的粘度比较大, 所产生的磨擦载荷是非常大的,不但可以大 大增加杆柱的负荷,而且可以完全阻止杆柱 下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光杆“打架”现象。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光杆和接泵杆 是承受各种交变负荷最大的受力点。
抽油机在上行过程中,各种阻力 阻止光杆上行,光杆产生最大载荷, 使杆柱始终呈拉伸状态。杆柱上的每 一点L(x),均产生拉应力,不存在光杆 失稳的现象;在下行过程中,各种阻 力阻止光杆下行,光杆产生最小载荷。 下行速度越快,则产生的阻力也越大。 当这种阻力足够大,能够抵消抽油杆 柱自身重量时,就会使杆柱受压,从 而产生压应力,随着压应力的逐渐增 大,能够完全抵消抽油杆柱的弹性形 变,这时,抽油杆柱就会发生弯曲变 形。这种弯曲变形在油管内径的约束 下,呈类螺旋状。
hr液 10
P 套
P吸 P沉 P损
P回
井口回压
井口回压始终作用在活塞上, 使光杆载荷增加,只不过在下行 过程中,游动凡尔打开,井口回 压加载到油管柱上,使杆柱减载; 如果不能及时卸载,活塞上仍然 要承受一部分回压。
P
上 杆回
p回 ( F活 f杆 )
P
下 杆回
p回 f 杆
动 载 荷
/ 杆 / 杆
液柱载荷
活塞上的液柱载荷全程 加载到抽油杆柱上,使得杆 柱上的每一点均承受到相等 的因液柱而产生的拉应力。
P液
P液 ( F活 f 杆 ) Lr液
沉没压力
就是液体进泵时,作 用在活塞底部上的压力, 是由套管内的压力和环形 空间内的液柱压力(或者 叫地层流压)产生的。
P沉
P 沉
一、抽油杆和油管间的摩擦力,上行增大载荷, 下行减小载荷,与抽油杆长度、井斜度及扶正块数 量有关。
二、柱塞与衬套之间的摩擦力。上行增大载荷, 下行减小载荷,其大小与活塞长度、配合间隙以及 介质的粘度有关。
三、 液柱与抽油杆之间的摩擦力(或称粘滞阻 力),在上行过程中,不存在相对运动,不产生摩擦 载荷,只有在下行过程中。才产生摩擦阻力,使杆 柱载荷减小,除了与抽油杆长度和运动速度有关外, 主要取决于液体的粘度。
根据抽油杆全程受力分析,找到影响抽 油杆失稳的各种因素,从而找到解决抽油杆 失稳的方法:
1.应用抽油杆扶正技术。在抽油杆的失稳段, 采用抽油杆扶正器,可修正杆柱弯曲变形。不过, 采用扶正块以后,就会增大杆柱的磨擦阻力,增大 拉应力,并使中和点上移。对于油稠的井,不宜采 用此方法。
2.应用加重杆加重技术。就是在杆柱的最下 部采用一段加重杆,从而增大杆柱重量。使用加 重杆是解决抽油杆柱弯曲变形的有效方法。可以 减轻或避免下部抽油杆柱受压应力作用而发生弯 曲变形象,从而改善抽油杆柱的工作状况,提高 抽油杆的工作寿命和泵效。 3.采取泵下掺水降粘工艺技术。通过此种方 法,可以大大降低液体的粘度,改善液体的流动 性能,从而降低磨擦阻力和液流阻力。
4.采取降低S*N值的方法。现场常用降低抽油机 冲次的方法,主要通过各种电机调速技术来改变驴 头悬点的运行速度。当悬点的运行速度降低以后, 通过游动阀的局部水力损失减小,同时,下行时的 粘滞阻力也得到大大的降低。
5.采取变换泵径的方法,即由大泵更换为小泵。 我们知道,柱塞和衬套间的半干磨擦力的大小由下 面的公式确定:
振动载荷 惯性载荷 冲击载荷 摩擦载荷
P振
P惯 P冲 P摩
动载荷是由杆柱和液杆的变速运动 以及由液—液、固—液、固—固的相对 运动而产生的载荷。其大小受多种因素 影响,其方向也是不断变化的。就某一 点的受力来说,分析计算动载荷是非常 复杂的,只能做定性的描述。
振动载荷
抽油杆本身是一种弹性体,由 于抽油杆柱作变速运动和液柱载荷 周期性地作用于抽油杆柱上,从而 引起抽油杆柱的弹性振动而产生的 附加载荷。
P P
上 惯
上 杆惯
P
上 液惯
P下 P下 惯 杆惯
冲击载荷
如果泵筒受供液不足影响,充满程 度差,就会发生活塞与泵内液体的撞击, 将产生较大的冲击载荷,若泵杆挂或防 冲距过小,也会产生—液 之间、液—固之间和固—固之间,必然产生 各种摩擦阻力,其方向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 向相反的,以阻止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在抽 油机工作过程中,摩擦载荷由以下六部分组 成:
四、液柱与油管之间,除了与液流速度有关外, 主要取决于液体的粘度,在上行过程中产生,增大杆 柱载荷。 五、液体通过游动凡尔产生的磨擦力,除了与凡 尔结构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液体的粘度和液流速度。 六、盘根密封部分与光杆之间的磨擦力,其大小 与盘根盒的松紧程度有关,它仅作用光杆部分,对悬 点载荷产生影响,对井下杆柱不产生作用。
从杆柱的受力分析不难看出,杆柱下行时的 阻力主要包括:(1)液流阻力,(2)浮力, (3)柱塞磨擦力,(4)杆柱在液体中下行产生 的粘滞阻力。对于稠油油田,粘滞阻力的存在, 是导致抽油杆失稳的主要原因。
杆柱失稳弯曲产生的危害
增大冲程损失,降低泵效。
造成抽油杆偏磨,损坏泵杆和油管。
使交变负荷增大,从而产生越应力破坏。 容易造成抽油杆断脱。
Pf
0.94d p

140
从上式可以看到,更换小泵后,降低了柱塞与 泵筒间的半干磨擦力,从而减小了泵杆的下行阻力。
6.通过调整泵的配合间隙的方法。就是由一 级泵降为二级泵或者是由二级泵降为三级泵。泵 降级以后,半干磨擦力随之减小,下行阻力也减 小。 7.通过加深泵挂的方法。泵挂加深以后,增 大了杆柱的拉应力,同时也使得中和点下移。由 于地温梯度的存在,越往下,流体的温度越高, 液体的粘滞阻力越小,杆柱越容易下行,杆柱越 不容易发生弯曲形变。比如羊3-13-2井就是采取 加深泵挂的方法,解决了抽油杆的失稳问题。
静 载 荷
抽油杆柱自身的重量而产生的重力载荷 活塞上的液柱载荷 沉没压力 井口回压
P杆
P液 P液 P回
抽油杆
杆柱重力载荷
油管
上冲程中光杆所 承受载荷为抽油杆柱 在空气中的重量:
泵筒
凡尔球
P杆 ( x) q杆 L( x)
下冲程中,光杆所 承受载荷为抽油杆柱在 液体中的重量:
活塞
凡尔球
P ( x) q L( x) q杆bL( x)
惯性载荷
惯性载荷是由于运动着的物体在发生速 度变化时而产生的一种力,抽油机在运转 时,驴头带着抽油杆柱和液柱作变速运动, 因而产生抽油杆柱和液柱的惯性力。
P惯 P杆惯 P液惯
由于悬点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故作 用在杆柱上的惯性载荷的大小和方向也将随着悬点 加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上冲程中,前半个冲程加 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即加速度向上,则惯性 力向下,从而增加杆柱载荷,后半冲程,加速度方 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即加速度向下,惯性力向上, 从而减小光杆载荷,在下冲程中,情况恰好相反, 前半冲程惯性力向上,减小杆柱载荷,后半冲程惯 性力向下,将增加杆柱载荷,因在下冲程中液柱不 随杆柱运动,因此无液柱惯性载荷。
假设杆柱离开井口的距离为 x,随着x的增加,该点所受到的 下部杆柱的重力减小。当杆柱重 量被在下行过程中产生的阻力抵 消后,杆柱上就会产生一个中和 点X中,中和点以下的杆柱处于受 压状态。该点也是抽油杆最容易 断脱的部位。x继续增大,杆柱 压应力也增大,在其下端达到最 大。
中和 点
由于受压应力逐渐增大的影响,受压杆段发 生三种形态的过渡。靠近中和点部分,由于杆柱 的刚度和较小的压应力,杆柱保持挺直,不会弯 曲;向下随着压应力的增大,抽油杆发生弹性弯 曲变形,再向下,当压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杆 柱将发生塑性弯曲变形。当然,如果下行时阻力 不够大,或者抽油杆的材料结构性能较好,杆柱 就可能不会发生塑性变形。
L(x)
在整个抽油杆柱上,主要受三种力的作用,在 这三种力中只有P杆的自身重力始终向下的,使抽 油杆呈拉伸状态,不使抽油杆发生弯曲变形。P惯 载荷,在下冲程的前半个冲程是向上的,从而增大 下行阻力,只有在后半个冲程才是向下的,使下行 阻力减弱。故在抽油杆整个下行过程中,抽油杆失 稳发生在下冲程的前半个冲程中。如果摩擦阻力足 够大,抽油杆柱弯曲变形严重,失稳现象在下半个 冲程中也不会完全消失。
邳进仕
在常规有杆泵抽油过程中,抽油杆柱受上、 下交变负荷的作用,其各点的受力的大小和方 向是不同的,随其位移的变化而变化。在整个 抽油杆柱全程上,光杆承受最大的拉应力,与 活塞相连的抽油杆承受最大的压应力。为了更 好地对抽油杆柱进行全面的受力分析,首先必 须了解杆柱都承受哪些载荷以及这些载荷的作 用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