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作者胡适。

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

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

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

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

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

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汉园三诗人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

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

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现代文学流派。

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

《论语》於193 2年9月16日在上海创刊﹐林语堂主编﹐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177期。

林语堂始办《论语》﹐即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自命“言志派”﹐反对涉及“党派政治”的“载道派”。

论语派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30年代前期﹐实际起了痲痺人民群众﹑导致青年逃避现实斗争的不良作用。

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学阵营对“论语派”主张进行了必要的批评和揭露。

小说《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931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原名《夕阳》,1 933年出版。

《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上海。

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讲述了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关于都市景物讽喻性作用的揭示,是贯注全书的一种写作原则。

激流三部曲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

第一部写于1931年,《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

《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写成的。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一、“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二、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式三、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冰山风格含蓄、简介、过渡交代很少,暗场面和潜台词丰富,常从危机即将引爆时落笔进戏,一个个场面地浮雕,关键处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无关处一笔带过,惜墨如金,动作语言极具势能。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田园牧歌式的中篇小说。

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国防戏剧在国防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革命戏剧。

1936年初,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解散后,转而组织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提出国防戏剧口号,以广泛团结爱国剧人,开展戏剧救亡活动。

同年2月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制定《国防剧作纲领》,规定国防戏剧创作应以揭露日寇的残暴、批评一切不利于抗日的思想和言论及歌颂群众的抗日情绪和行为为主要任务。

嗣后,有一大批国防戏剧剧作问世,如《回声》、《汉奸的子孙》、《走私》、《赛金花》等。

夏衍的《赛金花》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小说《金锁记》《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对情欲的研究,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张爱玲,本名张瑛,笔名梁京,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张爱玲主要作品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

诗歌《雨》。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曾在美用十年时间细品《红楼梦》。

钱锺书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

曾用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

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

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围城》于1946年写完,1947年《围城》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从海外归来,却总不能安顿,一再踏上漂泊旅程的故事,表现了“围城”的三个主题意蕴,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从小深受民间文艺熏陶,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1925考入西第四师范学院,接触到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受到影响,开始新诗和小说创作。

《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1943年发表。

作品通过边区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姻,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

《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

获得了群众的赞赏。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80年代初期因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叶集》而被学术界追认。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京味小说老舍文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触栩栩如生的描绘出老北京的人文风貌、文化底蕴和文化心理。

对于“京味”的理解需要有不同的层面。

1、就地理上和实物上而言,最典型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杂耍和庙会等;2、就心理而言,北京是历代王朝的首都,有着一种雍容和大气,积淀着千百年的传统,因为市民们也有着独特的豁达和幽默。

就如祥子在生活困境的时候,仍然会对未来抱着美好的幻象。

3、反映小人物命运。

“京味”还有一点会经常透过小商贩、车夫等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他们的生活风貌来反映那个时代,那些文化特征和心理。

4、语言上,也经常会用到北京方言,很有地方特色。

因为这些,是的“京味”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1、浓郁的京味儿2、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3、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4、小说问题的创新5、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讲话》背景:194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全党发动了整风运动,并迅速展开了文艺界整风。

地位:在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中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时间:1942年5月2日(《讲话》的“引言”部分)、16日和23日(《讲话》的“结论”部分)。

《讲话》针对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问题、文艺工作者如何适应解放区环境的问题,和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中存在的各种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问题,做了分析:第一,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服务于政治”。

第二,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首先死工农兵。

第三,指明了解放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途径,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和普及与提高的途径。

第四,批评了解放区文艺争论中的各种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

第五,在批评标准上确立了必须遵守“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影响:《讲话》所确立的“服务政治”、“服务现实”、面向工农兵的革命文艺方向,是对处于战争时期、军事状态下、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与士兵的解放区文学,提出了理论和要求。

《讲话》在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等当面,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讲话》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简单化处理,强调文艺必须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回避文艺作品倾向性与艺术性、文艺家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存在饿邮寄辨证关系,不承认存在超越阶级、政治的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等等方面,对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及建国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都曾产生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