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肌肉群功能总结

人体肌肉群功能总结

人体肌肉群功能总结人体各环节运动的主要作用肌(一)、肩带的作用肌:1、上提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等。

2、下降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下部、胸小肌和前锯肌下部。

3、前伸肩胛骨的肌肉有:前锯肌、胸小肌。

4、后缩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和菱形肌。

5、上回旋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下部肌纤维和前锯肌下部肌纤维。

6、下回旋肩胛骨的肌肉有:菱形肌、胸小肌和肩胛提肌。

(二)、肩关节的作用肌:1.屈肩关节的肌肉: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肌纤维、肱二头肌和喙肱肌。

2.伸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后部肌纤维、肱三头肌长头、背阔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

3.外展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和冈上肌。

4.内收肩关节的肌肉: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喙肱肌。

5.外旋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后部肌纤维、冈下肌和小圆肌。

6.内旋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前部、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三)、肘关节的作用肌:1.屈肘关节的肌肉: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2.伸肘关节的肌肉:肱三头肌和肘肌。

3.内旋肘关节的肌肉: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和肱桡肌。

4.外旋肘关节的肌肉:旋后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后两块肌肉是在内旋前臂的情况下外旋)。

(四)、腕关节的作用肌:1.屈手关节的肌肉有: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等。

2.伸手关节的肌肉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和食指伸肌等。

3.外展手关节的肌肉有:位于手关节矢状轴外侧屈腕、伸腕的诸肌(即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短伸肌和食指伸肌等)。

4.内收手关节的肌肉有:位于手关节矢状轴内侧屈腕、伸腕的诸肌(即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等)。

(五)、髋关节的作用肌:1.屈髋关节的肌肉有: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耻骨肌等。

2.伸髋关节的肌肉有: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等。

3.外展髋关节的肌肉有: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和梨状肌等。

4.内收髋关节的肌肉有: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臀大肌下部、股薄肌和耻骨肌等。

5.外旋髋关节的肌肉有:髂腰肌、臀大肌、梨状肌、臀中、小肌后部和缝匠肌等。

6.内旋髋关节的肌肉有:臀中、小肌前部和阔筋膜张肌等。

(六)、膝关节的作用肌:1.屈膝关节的肌肉有:腓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腱肌和股薄肌等。

2.伸膝关节的肌肉有:股四头肌。

3.内旋膝关节的肌肉有: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等。

4.外旋膝关节的肌肉有: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等。

(七)、足关节的作用肌:1.屈足关节的肌肉有: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骨长、短肌等。

2.伸足关节的肌肉有: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3.内翻足关节的肌肉有: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4.外翻足关节的肌肉有: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等。

下肢肌中维持人体直立的主要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等。

(八)、脊柱运动的作用肌:1.屈脊柱的肌肉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腰肌和胸锁乳突肌等。

2.伸脊柱的肌肉有:竖脊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臀大肌等。

3.回旋脊柱的肌肉有:同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此外还有对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菱形肌等。

呼吸运动的肌肉有:固有呼吸肌(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和辅助呼吸肌(如胸大肌、胸小肌、胸锁乳突肌等为吸气肌;如腹直肌、腰方肌、髂肋肌等为助呼气肌)。

维持腹压的肌肉有:膈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和会阴肌等。

(九)、头颈运动的作用肌:1.屈:斜角肌。

2.伸:斜方肌(远侧支撑)、胸锁乳突肌、头夹肌、颈夹肌、竖脊肌。

3.侧屈:斜方肌(远侧支撑)、胸锁乳突肌、斜角肌。

4.向同侧旋转:头夹肌、颈夹肌。

5.向对侧旋转:斜方肌(远侧支撑)、胸锁乳突肌、颈夹肌。

(十)、骨盆运动的作用肌:1.使骨盆前倾的作用肌: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耻骨肌、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

2.使骨盆后倾的作用肌:臀大肌、肱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梨状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后部。

3.使骨盆向同侧倾的作用肌:臀中肌、臀小肌。

4.使骨盆向对侧旋转的作用肌:臀大肌、梨状肌。

5.使骨盆向同侧旋转的作用肌:臀中肌前部、臀小肌前部。

从脊柱的运动及肌肉分布特点看常见腰疾患病因1脊柱1.1脊柱外观特点脊柱由全部椎骨、骶骨和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构成,形成头颅的支柱、躯干的中轴,并参与胸腔、腹腔及盆腔后壁的构成。

脊柱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

由于站立时椎间盘受压缩可变薄,所以长期卧床与长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com。

1.1.1 脊柱的正面观: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加大,至骶骨底最宽阔,这是与人体直立时脊柱下部负重较上部大而相适应的。

耳状面以下,由于重力骤减,骶骨和尾骨的形态也随之迅速变小。

1.1.2 脊柱的侧面观: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两侧有纵行的背侧沟。

容纳背部的肌肉。

颈部棘突短接近水平位。

胸部棘突向后下方倾斜呈覆瓦状。

至腰部棘突又趋于水平位。

侧面可见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向前凸,而胸曲及骶曲向后凸。

脊柱的弯曲使脊柱具有良好的弹性,可缓解震荡并与人体的重心维持有关。

它和其它部位配合进行各种复杂动作如飘动彩带。

形成人体多姿多彩体姿1.2 脊柱运动形式脊柱可进行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及其它复杂组合动作。

1.2.1 屈:屈是指脊柱绕冠状轴(额状轴)(左右方向)在矢状面内向前的运动。

当脊柱向前屈曲时。

胸部后凸加大,颈部和腰部的前凸减小。

同时。

棘突可稍微分开,比较容易在腰背部的正中体表扪及。

各椎体之间以关节突为轴,使椎体和椎间盘受压。

链接后部结构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等受拉。

背腰深浅肌肉受拉。

使脊柱(躯干和颈部)前屈的肌主要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长肌、头长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等。

1.2.2 伸:脊柱由解剖学位置向后弯曲或由前屈状态返回解剖学位置并继续向后弯曲的运动,均称为伸。

脊柱向后伸展时。

颈部和腰部的前凸增大而胸部后凸减小。

脊柱整个后部结构的应力水平显著提高。

尤其在椎弓根部、椎弓峡部和关节突关节等处更为明显,在近椎弓根处的椎体密质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应力集中,椎间盘纤维环的后外侧的应力水平比前屈时升高。

使脊柱后伸的肌主要有:斜方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头夹肌、颈夹肌、骶棘肌、横突棘肌、背短肌等。

1.2.3 侧屈:脊柱绕矢状轴(前后方向)在冠状面(额状面)内的运动称为侧屈,其中脊柱弯向左侧的运动称为左侧屈。

脊柱弯向右侧的运动称为右侧屈。

脊柱的侧屈运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脊柱侧屈时,各部的运动幅度比较一致,椎骨棘突在背部形成一平滑的曲线:一种是运动部位主要集中在颈部和上腰部。

胸部脊柱几乎不改变形状或只有较小的改变。

脊柱侧屈时,曲侧压力增大,对侧剪刀增大。

使脊柱侧屈的肌有:肩胛提肌、腰方肌、肋间肌、横突间肌等。

1.2.4 旋转:脊柱旋转是指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的运动,也称回旋,又可分为左旋和右旋。

骨盆固定不动、头部和肩部向左旋转。

或头部和肩部固定不动、骨盆向左旋转。

都称为左旋。

与脊柱旋转有关的肌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斜角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夹肌、髂肋肌、脊柱固有的回旋肌、髂腰肌等。

1.2.5 环转:脊柱的下部固定不动,上端做圆周运动动。

称之为环转。

环转运动也可在悬垂状态下,上部脊柱较为固定时由脊柱下部完成。

它是上述几种运动连续进行的结果。

1.3 脊柱不同姿势下的受力人体姿势不同对脊柱及其各部的受力情况有着不同的影响,在这里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脊柱在不同体位时的力学特性,即身体处于某种姿势时,脊柱的形态特性和受力情况。

我们可以把每种体位看作是身体复杂运动中的各个单独的位相或完成了动作,以能从中理解在脊柱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变化。

1.3.1 站立位:正常人在直立位时。

从侧身看脊柱身体上部的重心位于脊柱的前方,躯干的重力线一般是通过第4腰椎中心的腹侧,即脊柱各节段承受着恒定的前屈力矩。

因此使脊柱所受到的压力并不只是人体本身的重量,还包括为了平衡重力的背部肌肉的收缩力。

人体垂直站立时,由椎体和椎间盘承受了几乎全部的压力,脊柱各段所受的压力从上而下逐渐增加,但在脊柱稍向后伸展时,一部分压力侧由关节突关节承受且由于骶棘肌和髂腰肌的收缩以及髂股韧带的紧张,使骨盆向前的倾斜程度增大,脊柱腰段的弯曲也随之增大。

两腿的长度或两脚所站的高度不同。

可使骨盆不完全处于水平位而稍微向一侧倾斜。

并同时使脊柱发生向对侧的代偿性弯曲。

脊柱的弯曲可增加脊柱的弹性,长时间站立时两只脚不站在同一高度,如将一只脚放在脚凳上。

可在一定程度内减小腰椎间盘上的压力。

此外,在人体处于站立姿势时,也并非绝对地平衡。

由于肌紧张原因各个肌群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结果使身体有轻微的前后摆动。

摆动幅度的大小随着人体疲劳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1.3.2 坐位:人处于坐位时,脊柱除要受到垂直方向的重力作用和它的偏心力矩。

还要受到由下肢传来的与偏心力矩方面相反的集中力矩。

此外,由于坐位时骨盆向后的倾斜度增加,脊柱腰曲减小或消失。

使重力线向腹侧移动,力矩增大,因此腰部椎间盘的负荷要比直立时为大。

在坐位时如果躯干向前弯曲,则力矩会进一步增大。

如果采取向后斜靠的坐位时。

则躯干重力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沿着躯干轴的作用分量,它使脊柱受到压缩应变,一部分是与躯干轴垂直的作用分量,该力可由靠背(如椅背)上的反作用力平衡,由于各部分的重力方面与脊柱不共线,所以还有一部分偏心力矩作用在脊柱上。

此外也有从下肢传来的集中力矩。

如果靠背的倾斜角比较大。

则重力在脊柱轴向的分量以及它所产生的力矩均减小,但下肢传来的力矩方向却与重力的偏心力矩相一致,使脊柱的应力增大。

1.3.3卧位1.3.3.1仰卧位:仰卧时的脊柱像一个平放着的弹性曲梁,要受到头部和下肢传来的弯矩和剪力,两端的弯矩使脊柱的前面受拉而后面受压,腰肌的作用也可产生对腰椎的负荷。

如果升高头部、下肢弯曲。

则由头部传到颈椎、由下肢传到髋部的轴力增加。

而使脊柱所受的弯矩减小。

同时由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弯曲使腰肌放松减弱了对腰椎的牵拉,从而使腰部脊柱的受力得到部分改善。

在床板较硬的情况下,在腰椎以下的部分的床板不会产生支持应力,只有该部分的躯干重量形成弯矩。

此弯矩能减低两端弯矩的作用。

如果创过于松软,在身体下陷后,将有床的反力作用在腰部脊柱。

与端部传来的弯矩叠加起来而造成腰部脊柱比较大的应力。

因此,软床虽然使身体表面的载荷分散,但增加了腰段脊柱的应力,故患有腰部疾患时应以硬床板最佳。

1.3.3.2侧卧位:侧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脊柱的下胸段和上腰段向下弯曲,使该部脊柱上面受压而下面受拉,而颈段脊柱由于头部的重力作用使头端向下产生弯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