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李家宝
教学内容:《观察种子的结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目标:1.通过解剖和观察认识种子的结构。
2.掌握解剖和观察种子结构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的方法。
实验材料:1.浸泡过的芸豆种子、玉米种子
2.解剖盘、解剖刀、镊子、放大镜、滴瓶
3.碘液(淀粉遇碘变蓝色)
一、情景导入
师:播放种子萌发的视频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吊起学生胃口,急于想知道种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师:种子的萌发是如此神奇,它为什么可以长成一棵新植株,它有什么奥秘了?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它的结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简短过渡语,阐述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为之在思想上做好学习准备,激起学生蠢蠢欲动的心理。
二、自主学习
师:要观察种子的结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了?我们用实验法来解剖种子,现在来看看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器材和材料。
逐件讲解,了解碘液的作用,强调注意实验安全。
有了这些实验器材和材料,我们还要有正确的解剖和观察种子的方法,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既然我们要做实验,就要有实验步骤,现在,请大家按照导学案完成导学任务。
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自学P79-81的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材料及试验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设计导学案,以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分散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初步的获取知识,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
三、合作学习
1、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制定解剖种子的方案:思考以下问题来制定芸豆种子的解剖方法:芸豆种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芸豆种子最外面有没有一层种皮?需要剥掉吗?怎样解剖有利于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思考以下问题来制定玉米种子的解剖方法:玉米种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两面颜色一样吗?我们从哪一面解剖玉米种子更加方便操作?
2、小组按照制定的方案解剖种子。
3、交流展示各组解剖的种子,比较哪种解剖方法有利于观察种子的结构。
自学完成后大家按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按照导学“任务二”讨论制定解剖种子的方案。
巡视,制定、发现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制定的方案解剖种子。
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小组之间交流展示解剖的种子,比较一下那种解剖方法更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解剖种子并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小组实验还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搭建合作学习交流的平台。
由于是学生自主探究,对玉米种子的解剖还存在争议,这里为教师的下一环节疑难点拨埋下伏笔,把课堂学生实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疑难点拨
重点让学生发现正确的解剖方法给观察带来的便利,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状态。
巡视,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解剖种子的基本方法。
学生合作完成导学“任务三”,对完成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分析。
(完成下列导学案)
(一)探究芸豆种子的结构
1、取芸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在种子凹陷的一侧有个小瘢痕,它叫。
2、用手或镊子在种脐的对侧剥去外层的种皮,用手感受此层皮的坚韧性,它对种子有作用。
3、在芸豆种子内部的剖面图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玉米种子的结构
1、取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外面的皮还能像芸豆种子那样剥掉吗?还是种皮吗?,它是和。
2、用镊子夹住玉米种子,把玉米粒平放在解剖盘里,用解剖刀在正中间纵向切开。
3、用镊子夹住切好的玉米粒,在切面上滴一小滴碘液。
变蓝的部分说明里面主要含有的营养物质是_____,它是种子的_____。
4、在玉米种子内部的剖面图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小组动手实验探究种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解剖玉米种子的实验中出现矛盾、产生冲突,教师通过微课为学生解惑,再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实验方法步骤动手实验解剖玉米种子,再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准确得出结论,崇尚真知,形成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
五、成果展示
掌握两种种子结构的对比,学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1、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芸豆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这样的植物叫植物。
玉米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这样的植物叫植物。
对比自己的实验成果,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带来的好处。
生:分析对比两种种子结构,比较异同点。
师:展示学生的不一样的实验成果,讲解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种子结构的对比,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分析的能力,展示学生完成的导学案,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又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获得正确知识。
使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种“拨开乌云见太阳”的心明眼亮的情感。
六、反馈延伸
1.掌握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作用,理解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种子为什么是植物种类中最高一等级的植物?为什么能更加适应陆地环境?
3.观察种子的萌发图,小组讨论推测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4.理解种子植物能适应陆地环境的基本原因。
5..引导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观察种子的萌发图,推测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使学生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生长环境总是相适应的生物学的理念,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形成知识链。
师:整理实验器材,将废弃物倒入“废渣缸”中!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一语,却实实在在体现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促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实验、积极探究获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地品格、强化自我管理的能力、促成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教学设计反思:通过同仁们的集体讨论、协商、修改,构成了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本设计力求体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知识,该实验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习惯,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获得知识的同时,又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基。
在导入中通过微视频观察种子的萌发,激发学生要想知道种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再通过对比两种种子(外形、形态
及内部结构和所含物质),使学生在观察种子内部结构中获得种子结构的知识。
最后通过猜想种子结构中的各部分将来各发育成什么?为学生下节课的探究学习打下伏笔,从而使学生形成种子的结构是与其生长、发育及环境息息相关的学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