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24补气药
祛邪的关系。 3.补益药性多壅滞或滋腻,易碍脾胃,宜注意配伍健
脾消食药以助运化,既能顾护脾胃,又可使其充分 发挥作用。 4.补虚药一般宜饭前服,入汤剂宜文火久煎。 5.剂型 病程较长时,宜制成便于服用的剂型。挽救 虚脱的补虚药宜制成注射剂使用以救急。
第一节
补气药
一、概念 凡以补益脏气,纠正脏气虚衰的病理
【不良反应】
长期服人参或人参制剂,可出现腹泻、皮 疹、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忧郁、性欲 亢进(或性机能减退)、头痛、心悸等不良反 应。出血是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 称之为 “滥用人参综合症”,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主 张顿挫疗法,不宜大剂量连续服用。
西洋参
【药用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切片生用。
,
元气不足
轻 四重 证 肢证
厥
表 现 为
冷元 气 虚
脏
脱
腑 气
, 脉
虚
微
证
欲
绝
,
四、配伍应用:
1.脾气虚证
兼见
2.肺气虚证
喘咳+止咳平喘药 自汗证+止汗药
3.心气虚证+安神药
气机阻滞+行气药 便溏腹泻+化湿止泻药
出血+止血药 脏器下垂+升阳药 饮食停滞+消食药
4.肾气虚证+固精止遗、止带
人参
【药材来源】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
2、补气养阴 3、清火生津
气阴两脱证
肺:补肺气、养肺阴、
清肺热
心:补心气、养心阴 脾:补脾气、养脾阴 肾:补肾气、益肾阴
气阴两虚证 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用法用量】
煎服,3~6g。另煎兑服。 入丸散剂每次0.5~1g。
人参与西洋参
• 均有补益元气之功,可用于气虚欲脱之气短神 疲、脉细无力等症。但人参益气救脱之力较强,单 用即可收效;西洋参偏于苦寒,兼能补阴,较宜于 热病等所致的气阴两脱者。二药又皆能补脾肺之气, 可以主治脾肺气虚之证,其中也以人参作用较强; 但西洋参多用于脾肺气阴两虚之证。此二药还有益 气生津作用,均常用于津伤口渴和消渴证。此外, 人参尚能补益心肾之气,安神增智,还常用于失眠、 健忘、心悸怔忡及肾不纳气之虚喘气短。
2.补肺、脾之气作用强, 为治肺、脾气虚证的要药。
脾气虚证
脾虚证 脾虚夹湿 脾不统血 脾不生血 脾不升清
肺气虚证
肺气虚 肺肾两虚
3.补心气,生心血,宁心神,增智慧 心气血虚证
安神增智
心悸,怔忡, 脉结代
失眠多梦, 健忘
4.补肾气,助肾阳 肾气虚证
阳痿
肾精亏虚
5、生津止渴 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气虚津伤, 烦倦口渴
以挽救气虚欲脱之证。入脾肺,能资化源、充百 脉,补气虚。人参大补元气,元气充沛,则能益 血生津液,安神增智慧。故人参为补虚的要药。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应用】
1、
大补元气
气虚欲脱独参汤 气脱亡阳:+附子 气阴两脱:+麦冬、五味子
长于大补元气而为救脱要药。
《本草新编》“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概述
一、含义
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 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以提高抗 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 补虚药。
二、性能特点 1、药味 根据“甘能补”的理论,补虚药大
多具有甘味。 2、药性 补气药、补阳药与补血药以温性居
多,补阴药寒性居多。 3、毒性 绝大多数药物在常用剂量范围内是
补气
补肺气 补脾气 补心气 补肾气 补元气
→ →
→ → → → → → → →
肺气虚证 脾气虚证 心气虚证 肾气不固
主主主 呼声表 吸音 呼声自 多音汗 吸低 少微
主主主 运升统 化清血 脘脏出 腹器血 胀下证 满垂 、, 纳泄 差泻
主主 神血 志脉 心脉 悸结 失代 眠 多 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带遗 下精 ,、 遗滑 尿精 、, 尿虚 频喘
西洋参
西洋参
【药性】甘、微苦,凉。 归肺、心、肾、脾经。
【药性特点】 西洋参甘寒能益气生津养阴,又 苦寒能清肺胃之火。本品补气养阴之力较强, 且能清降火邪。尤适用于阴虚有火之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 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1、补益元气
1.力量较人参弱; 2.兼能清火养阴生津
3.不宜长期或过大剂量服用人参,否则会导致 不良反应。
4.纯实无虚者忌用。
生晒参:性平和,宜于气阴不足。 红参:性偏温燥,补力较强,宜于气弱阳虚者。 白参:性平和,力弱,宜于一般脾肺气虚及气 阴不足。 参须:药力最弱,适用于气虚轻证。 野山参:大补元气,无温燥之性,补气之中兼 能滋阴生津,但货源较少,价钱昂贵。
命名方式
1.根据生长方式命名 野生:野山参 人工种植:园参 移山参
2.根据产地命名 产于吉林:吉林参 产于辽宁:辽参 产于朝鲜:朝鲜参(高丽参、百济参) 产于日本:东洋参
3.根据加工炮制命名 生晒参 红参 糖参(白参) 参须
人 参 须
生
红
晒
参
参
白 糖 参
【性能】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肾经。 【特点】本品甘温补虚,微苦不燥,善能大补元气,
消渴。
6、补气生血 7、补虚扶正
气血两虚
气虚外感 温热病,伤及气津 便秘兼虚证
【用法用量】 煎服,3~9g。 挽救虚脱,剂量可增加为15~30g,优质人参 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 研末吞服,1~2g。 目前,已被批准可作新资源食品用。
【使用注意】
1.反藜芦,畏五灵脂。
2.不宜与莱菔子同用,不宜同时吃萝卜或喝茶, 以免影响补力。
根据气血阴阳的相互依 。 存关系和虚证的相
互影响关系配伍
为防止呆补,适当配伍 健脾理气药,使 “补中有行”。
补阳药+补气药 补血药+补气药 补阴药+补气药 补阴药+补血药 补阴药+补阳药
六、使用注意 1.不宜滥用补益药,当补则补,无虚证时使用,会导
致“误补益疾”;邪盛正未虚时用会“闭门留寇”。 2.补虚药可与其他任何祛邪药同用,应处理好扶正与
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虚证的药 物,称为补气药。
二、性能特点 1.药性:平或微温;
特殊:西洋参→寒性 2.药味:多为甘味;
能清热燥湿→兼苦味 3.归经:均归脾经,大部分兼归肺经,少数归心、
肾经。 4.毒性:均无毒。
• 三、功效与主治 • 本类药物均具有补气的功效。其中主要是补脾
气和补肺气,部分药物同时还能补心气、补肾气与 补元气。 因此,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也适 用于心气虚证、肾气虚证及元气虚证。
安全的。个别药物有毒性,如仙茅。 4、归经 无规律。
虚
精气夺则虚
阳与气 阴与血
不足
不足
虚证
功能低下 物质匮乏
气虚证 血虚证 阳虚证 阴虚证
三、分类 分类
补气药 补阳药 补血药 补阴药
四、功效与主治
补
振奋衰退
补气
虚
的功能
补阳
扶
正
补充匮乏
补血
的物质
补阴
气虚证 阳虚证
血虚证 阴虚证
五、选药与配伍
依照虚证类型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