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实施程序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和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问题。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将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确定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关系密切,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温家宝总理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类及构成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地治理项目,一类是产业化经营项目。
1、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等
中低产田改造是针对那些产量较低的农田,通过到水或打井,疏通灌排渠道,改良土壤。
配肥地力,整修田间道路,营造农田防护林,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综合盖在措施,建成高产稳产农田。
它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四项。
1、水利措施又包括排灌站、机电井、输变电线路、衬砌渠道、埋设管道。
配套建筑物等小项;2、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内容;3、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4、科技推广措施包括技术培训、
仪器装备和示范推广等建设内容。
2、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指通过扶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以外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快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项目从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实现增收的措施。
它包括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设施三类小项。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设置。
实施上坚持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比例及构成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滚动开发”。
即中央财政资金是“引子”,地方财政(省市县三级)要配套,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构成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体比例为中央财政投入要占到总投入的45%,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到20%,群众自筹资金35%(其中投工投劳折资必须占到自筹资金的5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标准2004年为每亩410元,其中对财政资金280元。
投资标准及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递增。
(二)产业化经营资金构成
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来源也为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企业自筹三类,各种资金比例为中央财政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为1∶0.5,地方配套资金中省级占80%,地市占20%,财政资金中有偿与无偿比例为75∶25,自筹资金必须占到中央财政资
金的70%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项目管理
(一)土地治理项目立项条件及程序
1、立项条件
项目实施区水土资源条件好、乡镇村组领导重视开发,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及搞开发积极性高并主动筹资。
2、立项程序
①制定开发规划和建立项目库。
县办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县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阶段性开发方案。
各乡(镇)在申请立项之前,应编制初步选定的项目建议书,存入项目库,待国家投资可能时,再从项目库调为逐级上报。
②编制项目建议书。
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开发的必要性;建设范围、地点、规模;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分析等。
并附项目村组、乡镇对项目实施中及筹资投劳进行承诺。
③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项目规划图;主要工程措施及布置图,工程量和工作量;投资概算及筹资意向,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施方案、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等.
④评估论证。
项目评估是对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
查和评价,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资金配套与偿还能力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评估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向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进行综合分析的论证,力求客观公正。
评估论证主要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评估范围仅限于新增和调整开发区、新增中央财政年度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项目。
⑤组织扩初设计或制定实施方案。
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是制定项目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主要工程概算,设计图纸等。
扩初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审批。
⑥计划报批。
项目计划由下向上逐级上报审批,而后由上向下逐级批复下达。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条件和程序
1、立项条件。
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要与土地治理项目密切协调,原则上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安排,对带动项目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
增加收入有直接和明显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②项目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本地区的农业整体发展规划。
③要实行产业化
经营。
④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⑤要集中投入,规模经营。
2、立项程序
①项目建议书。
项目单位要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内,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的中长期规划,按照多种经营项目的立项条件,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初选,形成项目建议书。
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③项目评估。
④计划编报。
⑤计划审批。
(三)项目实施
1、项目计划经批复下达后,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不得擅自变更项目的建设地点、期限、规模、内容和标准、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要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
2、项目建设标准。
(1)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项目区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治理,连片开发。
(3)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
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的项目区,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4)项目区及主要工程建筑物设立永久性标志,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各项工程设施保持完好,能较长时期发挥效益。
对各措施具体要求参照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范。
项目建设中严格推行资金“直通车”、目标责任制、竞争立项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大宗物资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县区动态管理制等、末位惩罚制、计划变更处罚制、验收责任追究制、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制、县级报账制等13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细化操作程序,坚决杜绝项目和资金按部门分配、分割的老机制和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现象,掌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动权。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
1、报账程序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资金直通车,项目实施单位申报、农发办组织验收。
县财政一句验收结果补助标准直接将项目建设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2、有偿资金使用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做到专款专用。
各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加强汇集核算,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
财政有偿资金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认真签订有偿资金借款合同,切实落实还款责任。
对用于各类项目的有偿资金,应区分不同情况,把债务分别落实到最终受益人;二是要全面掌握债务落实和债务人的变动情况,对债务人发生变更的,要及时办理债务变更手续;三是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还款保证措施,包括:在借款时办理必要的抵押、担保手续;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还款好的地区予以奖励,对不按时还款的地区加收与其占用费、减少投资、暂停立项直至取消开发县的资格;四是要逐步建立还款保证金,例如,可从效益好、建设期短的项目上提前收回的资金和水利工程拍卖试点收回的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建立还款保证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自筹及投工投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