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详细解析

《礼记·学记》附详细解析第1节[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注释]1.[发虑宪]:发,发出,发布。

虑,谋虑,计划。

宪,法度,教令。

郑玄注:“宪,法也。

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

”发虑宪,即发布政策法令、考虑政事时,依照先王的法度。

2.[謏闻]:謏,音xiǎo,《说文解字》云:“小”。

闻,声誉。

3.[动众]:耸动群众听闻。

4.[就贤体远]请教贤人,关怀远人。

5.[君子]:此处指统治者。

6.[化民成俗]:化:感化,教化。

7.[学]:这里既指学校,又指教学。

[译文]国君在发布政策法令时,能征求品德善良人的意见,这足以博得一些小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

如能多接触贤者,并亲近远方的人,就足以打动广大的百姓了,但这还不足以感化民众。

君主如果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办学校兴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啊![评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一开篇就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化民成俗。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的,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所制约的。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学记》对教育能感化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

当然,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各不相同。

但从办学校、育人才,即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去教育民众,使其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收到“化民成俗”的积极作用来说,其本质是一致的。

第2节[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释]1.[《兑命》]:兑,应为“说”,音yuè,应为《说命》,伪《古文尚书》之篇名。

2.[念终始典于学]:终始,始终。

典,经常。

对教育事业要始终念念不忘。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中说:“要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啊![评析]这一节说的是教育的任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可以理解为人的素质,“琢”指教育,“道”指真理,其中包含着智能。

玉欲成器,决定于琢,但如无琢,也无以成器。

学和道之间,学决定道,道从学来。

这是《学记》从孟子“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的素质生来美好,但这不等于有了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只能从后天学习中来。

兴教育办学校,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即琢玉成器、学而后知,这是建设国家、巩固政权的首要任务。

我们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雕塑师,指的就是琢玉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中的“道”,当然指的是封建伦常之道,如贵贱、尊卑、长幼之道,也就是《大学》上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统治阶级就是要利用学校通过教育来宣传和灌输这种封建伦常思想和修齐治平之道,使劳动人民不敢犯上作乱,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统治者一经掌握政权,第一件事便是兴教育办学校,以达到“化民成俗”和“建国君民”的目的。

“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是儒家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的完备的说法。

孔子曾说过:“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凭籍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齐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

如果凭籍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齐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

)(见《论语·为政》)孔子在批评樊迟请学稼时还有过一段形象的说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领导者讲求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领导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领导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

要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都会携带着儿女来投奔,为什么一定要自己种庄稼呢?)(见《论语·子路》)孟子也是持这种观点。

《学记》所论述的“大学之道”正是为了把奴隶主阶级培养成这种所谓“好礼”“好义”“好信”的人,以收“有耻且格”“化民成俗”“近悦远服”之效。

可见,《学记》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乃是集儒家为政教民之大成,是从儒家的德治精神出发的,认为要实现“建国君民”的目的,必须先从教育入手,培养出“知道”的统治者,以便上行下效,使人民群众完全受统治阶级的道德支配,从而把教育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学记》所指出关于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毫无疑问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但它所揭示的规律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任何一个阶级一经掌握政权,首先是按照本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来教育人才,训练人才,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社会主义国家立学设教,也是通过教育来宣传和传授马列之道,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非常可贵的是,《学记》鲜明地揭示了这条真理。

第3节[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释]1.[肴]:本指鱼肉的一类,后凡煮熟而食的都称肴。

2.[旨]:美。

3.[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助长。

4.[至道] :大的道理,真理。

5.[自反]:郑玄注:“求诸己也。

”即自躬自省之意。

[译文]即使有美好的馔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难。

知道不足,才能回头反思自己,鞭策自己。

感到困难,才能自强不息,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学是互相促进互相助长的。

《尚书·兑命》说:“教与学各半”,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这一节说的是教学原理教学相长。

“嘉肴”要食才知其味之美,同样,“至道”也必须经过学习才知道它的好处。

这里,作者强调了学校教育的实践性。

“学而知之”,至道只有经过学校教育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只有经过学习才能达到理解和化为己有的目的。

这个“至道”就是前面所说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伦常之道。

“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经常接触到知识的宝库,便会感到自己的幼稚与不足,“足”与“不足”是一对矛盾,如何使“不足”达到“足”(相对地说),依靠教师的传授固然是必需的,但只是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刻苦努力,不断钻研。

所以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正是由于不足,才促使自己发奋图强,加紧学习。

“足”与“不足”的矛盾是统一在“自反”的基础上的。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能学有所成,决定的因素是本人的勤奋学习。

“教然后知困”,教师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困难。

据孔颖达所疏:“困”就是“道之未达”,那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深感自己还有不少东西没有弄通弄懂,或者是自己还未能纯熟自如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既然感到困难,就应该孜孜不倦地加强进修,提高自己。

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会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才能鞭策自己刻苦钻研,力求进步。

所以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与“不困”的矛盾是统一在“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一面教,一面学,教中有学,再从学中来提高教的质量;学生一面从教师那里获得新的知识,一面又以自己的努力来巩固与发展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

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这里所说的“学学半”,也就是“教学半”,教和学各占一半,也就是“教学相长”。

它揭示了一个人在教和学两项活动中的辨证关系。

《学记》作者在无数次生动的教学实践中第一次概括出这条“教学相长”的规律,数千年来成为我们教学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哲理名言。

但必须指出,《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教”和“学”不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师和生,而主要是指统一存在于一般学者(或个人)身上的教和学两项劳动的相互促进关系,阐明一个人的“教”的活动能促进他更好地学习,而“学”的活动,也有益于他做好教的工作。

或者说,教别人,一半在教,一半在学;学习者,一半靠人来教,一半靠自己学。

即教中有学,学中有教。

这教中之学,并不是指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而是指一个人在教中发生困难。

因此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相长的关系,与我们国家近代的教育思想中把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成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两码事,不能相提并论。

今天,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那是在历史的前进中对“教学相长”这个概念已经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与《学记》中所说的“教学相长”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第4节[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1.[教]:指施教者而言,即教育行政当局。

2.[家有塾]:家,指二十五家的间;塾,是学校名称。

3.[党有庠]:党,五百家为党;痒,是学校的名称。

4.[术有序]:术,郑玄说:“术当为遂,同音之误也”遂,一万二干五百家为遂。

序,是学校名称。

5.[国有学]:国指天子所在的首都。

学,即在首都设立的大学。

[译文]古代的教育制度是,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库,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评析]这一节说的是古代的教育制度。

家、党、术(读作遂)、国,指的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制度名称。

塾、库、序、学指的是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学校名称。

古代立学设教与地方行政制度的组织是联系的。

“家有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间,这一间内“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

(《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这种塾学,是利用农民冬季余暇,使人们入学受教,但并不是常年设立的学校。

这种学校的老师常常是年纪大的,告老还乡的大夫。

新谷登场余子皆入学,学到冬至后四十五天,就不学了。

这就叫做学塾。

这种学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常年设立的私塾,由乡间的士绅,聘请学有专长的专职教师来教学乡间的儿童。

“党有库”,党内设学名“库”,是教闾中所升的子弟。

“遂有序”,遂中设学名“序”,是教党学所升的子弟。

“国有学”的国,是指天子所在的首都及诸侯的国。

“国有学”,即国家设立学校,是中央所在地的最高学府,即大学,以教诸侯等贵族的子弟和乡遂学校所升入的优秀子弟。

“国有学”的国,是指天子所在的首都及诸侯的国。

“国有学”,即国家设立学校,是中央所在地的最高学府,即大学,以教诸侯等贵族的子弟和乡遂学校所升入的优秀子弟。

从这一节看来,古代的学校设置与地方行政制度是密切联系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