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矿物基本特征一、常见白色矿物 (3)方解石:CaCO3 (3)白云石:CaMg[CO3] (4)a-石英:a-SiO2 (5)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 架状硅酸盐 (6)重晶石:BaSO4 硫酸盐 (8)二、含铜矿物 (8)黄铜矿:CuFeS2(原生矿) (8)辉铜矿:CuS2(次生富集带) (9)斑铜矿:Cu5FeS4(原生矿) (10)黝铜矿:Cu5Sb4S13(原生矿) (11)孔雀石:Cu2CO3(OH)2(氧化带) (12)蓝铜矿:Cu3[CO3]2(OH)2(氧化带) (12)铜蓝:CuS(斑铜矿的次生矿物,次生富集带) (13)胆矾:CuSO4.5H2O(氧化带) (13)赤铜矿: Cu2O(氧化带)cuprite (14)赤铜矿-产地分布 (15)三、含铁矿物 (16)褐铁矿: FeO(OH).nH2O错误!未指定文件名。
(16)赤铁矿: Fe2O3 (17)黄铁矿: FeS2 (18)菱铁矿: FeCO3 (19)三、稀有金属矿物 (20)细晶石 (20)辉钼矿 (22)一、常见白色矿物方解石:CaCO3【化学组成】 CaO56.03%, CO243.97%,常含Mn和Fe,有时含Sr.【形态】经常可以见到良好的晶体,常见晶形有六方柱[1010]和菱面体[0112]的聚形、复三方偏三角面体[2131]等,三组解理彼此斜交,其夹角为74055′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钟乳状、结核状等。
【物理性质】透明无色或白色,有时因含杂质而呈灰、黄、粉红、蓝等色;白色条痕;玻璃光泽;硬度3;解理上常见平行长对角线方向的双晶纹;比重2.715.无色透明的晶体为贵重光学材料,称为冰洲石(因盛产于冰岛而得名)【成因产状】方解石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在浅海或湖泊中常常沉积形成广大的石灰岩(以方解石为主的沉积岩)层。
地下水可溶蚀石灰岩,也可以重新形成方解石,如石钟乳、石笋、石灰华等。
在土壤中活动的地下水在潜水面附近常形成沿一定水平分布的方解释结核,地质工作者习惯称为钙质结核。
在热液活动中常形成含矿或不含矿的方解石脉。
在晶洞中,常有良好晶体。
在岩浆作用形成的碳酸盐中,方解石常占80%左右。
此外,方解石还作为碎屑沉积岩的胶结物,基性火成岩蚀变后的矿物等参加到各种岩石中去。
由于地下水活动,各种岩石的裂隙中也经常充填有方解石脉。
沉积形成的石灰岩,在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作用中,其中的方解石常常再结晶形成晶粒粗大的方解石集合体—大理岩。
【鉴定特征】根据菱面提完全解理、硬度3、遇冷稀盐酸剧烈气泡等易于识别。
【用途】烧制石灰和水泥的原料;冶金助溶剂;完好的晶体——冰洲石为贵重的光学材料。
白云石:CaMg[CO3]【化学组成】CaO 30.41%,MgO21.86%,CO247.73%,常含Fe、Mn。
当Fe ﹥Mg时,称铁白云石。
【形态】晶体常呈菱面体,镜面常弯曲;集合体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
【物理性质】无色、白色、淡灰色或其它浅色;白色条痕;玻璃光泽;硬度3.5—4;解理平行菱面体,完全;比重2.86,含铁者比重增大达3.10。
【成因产状】白云石在沉积岩中分布很广,长形成白云岩(由白云石组成的岩石)或白云质石灰岩。
白云石的形成往往和含盐浓度较大的浅海盆地有关。
在含白云岩的地层中往往有石膏和岩盐夹层。
白云石也可以是原生的含镁方解石转变而来,或石灰岩受含镁溶液交代形成。
由方解石变为白云石体积要缩小12.55%,岩石中将因而产生空隙。
在热液作用中,白云石是矿脉中常见的脉石矿物。
【鉴定特征】白云石与方解石和菱镁矿相似,但可藉弯曲的晶面、块体遇冷稀盐酸不起泡(与方解石不同),但粉末遇冷稀盐酸则要起泡(与菱镁矿不同)等鉴定。
白云石的条痕滴镁试剂也会变蓝。
【用途】常作冶金辅料和化工原料。
a-石英:a-SiO2【化学组成】Si46.7%,O 53.3%,类质同象混入物很少,但常有气液包裹体和其它机械混入物。
【形态】三方晶系,对称性L33L2;晶体常见,通常呈六方柱和菱面体的聚形,柱面上常有横纹,有的晶体上还有三方双锥和偏方面体出现,a-石英经常出现双晶,最常见的为道芬双晶,其次为巴西双晶、日本双晶。
a-石英更常呈它形粒状、致密块状以及结核状、晶腺状、皮壳状等各种隐晶集合体出现。
【物理性质】纯净者透明无色,有时可因包裹体或微量杂质而呈乳白、紫、茶褐、黑、玫瑰等色;条痕白;无解理,断口呈贝壳状;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比重2.65。
【成因产状】石英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中,压电石英及光学水晶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的晶洞或中,低温热液脉,在砂矿中也可看到。
玛瑙和石髓(隐晶质)形成于低温热液过程或外生沉积作用。
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风化。
【鉴定特征】a-石英以其晶形、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大为其主要特征。
如果呈致密块状时,则以其无解理、贝壳状断口,具油脂光泽可与黄玉、白色长石、绿柱石等区别。
石英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除HF外,其它酸中不溶。
【用途】一般可做玻璃、耐火和建筑材料等。
无色、透明、无裂隙、无包裹体者可作为光学材料;无任何双晶的部分,可作为压电石英工业原料,应用于无线电工业和超声波技术等方面。
玛瑙、石髓用作精密仪器的轴承和研墨器具,并可作为宝石之用。
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 架状硅酸盐【化学组成】其成分在纳长石(Ab)和钙长石(An)之间成连续系列。
按Ab和An的相对含量,斜长石有六种名称。
同时把An的百分数,作为斜长石的牌号。
斜长石的名称和牌号见表斜长石名称Ab分子含量An分子含量牌号No.纳长石100-90 0-10 0-10奥(更)长石90-70 10-30 10-30中长石70-50 30-50 30-50拉长石50-30 50-70 50-70培长石30-10 70-90 70-90钙长石10-0 90-100 90-100【形态】三斜晶系,晶体常呈板状,集合体呈粒状,在晶洞中钠长石常呈叶片状产出,称叶钠长石。
斜长石中常见卡尔斯巴律双晶,钠长石律和肖钠长石律。
钠长石聚片双晶形成的平行细纹是斜长石的重要肉眼鉴定特征。
【物理性质】一般为白色、灰白色,常因蚀变而呈淡灰绿色,有时也呈粉红色;透明;白色条痕;玻璃光泽;硬度6-6.5,解理平行且完全。
两组解理不正交,其夹角为86°24′——85°50′,故名斜长石;比重2.61(钠长石)——2.76(钙长石)。
【成因产状】斜长石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矿物。
在基性、中性、酸性火成岩中都是主要的矿物组成。
一般的讲,岩石的基、中、酸性与斜长石的基、中、酸性使吻合的。
在区域变质作用中形成的片麻岩、片岩等岩石中,斜长石也是很常见的。
斜长石作为碎屑矿物,经常出现在砂岩中。
酸性斜长石,如钠长石也可以在沉积岩的成岩作用中的形成。
斜长石受热液蚀变后,很容易变成绿帘石族矿物、绢云母和方解石等。
在分化作用中亦容易变为蒙脱石、高岭石等黏土矿物。
【鉴定特征】与正长石的区别主要为颜色、产状,如能见到钠长石双晶纹,则可完全确定是斜长石。
在标本上面(最好是磨光面)上滴HF腐蚀数分钟,冲洗净后,滴30%亚硝酸钴钠溶液(需用时配制,不可久置)在表面上作用数分钟,再冲净,钾长石染成鲜黄色,斜长石仅被腐蚀为灰白色,石英仍光洁如初。
对两种长石共生,且颜色相同的情况,此法不仅可靠,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的分布和相对含量,顺便了可以看石英的分布。
【用途】长石是重要的造岩矿物。
鉴定其含量,以及应用显微镜等进一步研究,确定其牌号,使确定岩石类别的基础。
重晶石:BaSO4硫酸盐【化学组成】BaO 65.7%,SO4 34.3%,常含类质同象混入物Sr【形态】斜方晶系,晶体以平行的板状晶形较常见,有时呈柱状;常呈晶簇状、块状、粒状等集合体出现。
【物理性质】白色、白色或呈灰、黄、褐等色调;透明;白色条痕;玻璃光泽;硬度3-3.5。
解理平行;完全;比重4.5。
【成因产状】中低温热液作用中形成的重晶石常与方铅矿,浅色闪锌矿等硫化物以及萤石、石英、方解石等共生。
沉积形成的重晶石呈透镜状或集合状,产于浅海沉积地层中。
风化作用中原生含钡矿物分化后形成的含钡水溶液遇到其它硫酸盐,亦可反映形成次生重晶石。
【鉴定特征】比重大、板状形态、三组完全解理为其特征。
萤石和菱镁矿等也具有完全解理,但重晶石解理的特点两组解理彼此相交101°40′。
第三组与前两组垂直。
二、含铜矿物黄铜矿:CuFeS2(原生矿)【化学组成】Cu 34.63%,Fe 30.43%,S 34.94%。
常含少量Ag、Au、Zn 等杂质。
【晶体结构】四方晶系,其结构与闪锌矿相似,S2-作立方最紧密堆积,Cu2+和Fe2+位于半数四面体空隙中。
与闪锌矿不同之处为阳离子有Cu2+和Fe2+两种。
【形态】呈四方四面体,但甚为罕见;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粒状。
【物理性质】铜黄色,表面常有蓝、紫红、褐等色的镜色;不透明;条痕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4;无解理;比重4.1—4.3;具导电性。
【成因产状】黄铜矿形成于多种条件下。
在岩浆热液中,黄铜矿与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共生于基性或超基性岩中。
在热液和夕卡岩作用中黄铁矿与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辉钼矿、黄铁矿…等多种硫化物以及石英、萤石、方解石等共生。
在外生作用在中,,黄铜矿见于沉积形成的含铜砂岩等层状铜矿中。
【鉴定特征】以其较深的铜黄色、硬度、以及铜的焰色反应等特点易于识别。
黄铁矿与其相似,但其颜色较浅,硬度很高(6.5)。
斑铜矿的镜色呈浓的蓝紫色,与黄铜矿的较淡的镜色很不相同。
二者新鲜面的颜色不同。
【用途】其含铜量虽然不如辉铜矿和斑铜矿,但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
因而使最重要的铜矿物之一。
辉铜矿:CuS2(次生富集带)【化学成分】Cu 79.86%,S 20.14%,混入物常有银。
【形态】单斜晶系,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粉末状(黑色粉末,称烟灰状辉铜矿)。
【物理性质】铅灰色,表面常具黑色镜色,粉末状时为黑色;不透明;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2—3;略具延展性,表现为棱角易磨圆,略钝的小刀划后,刻痕光亮(如同在蜡上刻);比重5.5—5.8;具导电性。
【成因产状】热液作用后期,富铜贫矿条件下形成,与斑铜矿等共生。
分化作用中形成的硫酸铜溶液下渗到地下,与原生硫化物反应形成次生辉铜矿(烟灰状或致密块状),共生矿物有铜蓝CuS和斑铜矿Cu5FeS4等。
由于辉铜矿是含铜最高的硫化物矿物,所以这一作用常使含铜低而无价值的铜矿富集价值很高,规模巨大的铜矿。
沉积作用中,在还原条件下形成辉铜矿。
因为铜的硫化物比铁的硫化物溶解度小得多,所以从还原性沉积盆地的边缘到中心。
矿物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盆地边缘辉铜矿先形成;在还原性较强的盆地中心部分,形成CuFeS2和FeS2等硫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