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掌握的逻辑学基本知识

高中掌握的逻辑学基本知识

概念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如:他是一个学生。

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人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二、概念用语词来表达概念与语词有区别:首先,概念和语词的本质不同。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全人类性和共同性;语词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其次,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有三种情况(1)同一语词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他在上课-可以表达两个概念:听课和讲课。

(2)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偷”与“盗”“诉讼”与“打官司”多词一义“妈妈”与“母亲”巧用概念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写文章,文章生动。

可以据此鉴赏文章,赏析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判定逻辑推理是否正确。

(3)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包括:介词、副词、感叹词。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说明对象是什么样的;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说明对象有多少。

学生内涵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外延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

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已满18岁”的内涵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即过了18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认为是已满18岁。

“已满18岁”的外延是所有已经过了18周岁生日的人。

本案被告人是在18周岁生日这一天作案的,不在“已满18周岁”的外延之内,所以不适用死刑。

练一:以下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1.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

三、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多少,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念。

如:中国、长江、周恩来、布什、《阿Q正传》的作者……从语词角度看:专有名词、摹状词2、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如:人、商品、学生、法律、大桥……(二)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具体事物,1、实体概念如饭、菜、铜钱2、属性概念如香味、声音等(三)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1、集合概念只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森林、丛书、群岛、舰队2、非集合概念并不是只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树、书、岛、例如:在“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和“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中国人”这两个语句中,前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集合概念,它不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学,不能说成“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后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非集合概念,它既反映我们班中所有的同学,也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学,可以说“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是中国人”。

前者表示集合概念,而后者则表示非集合概念。

注: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逻辑问题。

(三)同一个语词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要注意语境例1、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例2、人是有理性的。

例1中的“人”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表达集合概念。

例2中的“人”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表达非集合概念。

四、运用概念的逻辑错误1、歧义概念:因概念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产生的歧义。

如:1898年,中国清政府和德国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中约定德国可以获得“山东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开采权……”歧义①清政府:“铁路沿线的两侧总共30里”②德方:“铁路沿线的每一侧各30里,总共60里。

”③“30里”是“英里”还是“华里”?2、混淆概念:由于“不知”导致的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和不恰当运用。

例:有人把“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理解为“抨击”甚至“打倒”,歪曲了“理性批判思维”的本意。

甲:北京的长城景点是一天游览不完的。

乙:八达岭是北京的长城景点,一天完全可以游览完。

1英里=3.2187华里3、偷换概念:把本质不同的概念故意当作“同一”概念来理解和运用。

例: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可战胜。

人都有隐私权,所以我隐瞒罪行。

——由偷换概念导致转移(偷换)论题五、概念的周延性(一)概念的“周延”与“不周延”若概念的语义所指断定(肯定或否定)了概念的全部外延,该概念的外延就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

如:1、“马”是动物。

2、有的“称为马的动物”不是“马”。

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两个“马”的外延都是周延的,而“称为马的动物”则没有断定概念所指的全部,是不周延的。

一般地,表达判断的全称概念是周延的。

如:1、“所有公民”都享有人权。

2、张爱玲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其中的“公民”和“著作”都是周延的。

此外,表达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

如:1、女人不是老虎。

2、有的学生不是河北人。

这里的“老虎”和“河北人”都断定了概念的全部外延,因而是周延的。

若语义所指仅断定了概念的一部分外延,那么该概念的外延就是不周延的。

如:1、有些鹤会跳舞。

2、仙人骑鹤。

其中的“鹤”、“仙人”、“会跳舞”都是不周延的,它们仅仅断定了概念所指的一部分。

一般情况下,一个表达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

如:1、所有的山羊是羊。

2、有的农民养羊。

这两个判断的谓项“羊”都只断定了“所有羊”中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羊”的外延是不周延的。

三段论➢一、定义借助于一个共同词项,将前提中的两个性质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的推理。

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脊椎的;所有人都是哺乳动物;所以,所有人都是有脊椎的。

这个推理从两个包含着“哺乳动物”这个共同项的性质命题,推出了一个新的性质命题“所有人都是有脊椎的”。

显然,三段论由三个性质命题构成。

两个包含共同项的命题是前提,推出的新命题是结论。

二、构成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仅有三个词项,其中联系大小前提的词项叫中项,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词项叫小项。

大前提--------所有阔叶植物都是落叶的小前提------所有葡萄树都是阔叶植物(中项,中词M)结论---------所有葡萄树都是落叶的(谓项,大项P)(主项,小项S)M A PS A MS A P三、三段论推理规则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词项。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的推出结论。

5、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命题,则结论为否定命题。

6.两特称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7.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必为特称。

原则具体阐述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词项: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是普遍概念普遍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所以,普遍概念是普遍概念练习下列推理错在哪里?运动是永恒的足球运动是运动所以,足球运动是永恒的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科学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所以,逻辑学有用。

下列推理错在哪里?英雄难过美人关我难过美人关我是英雄凡金属都是导电的水是导电的水是金属3.大小前提中有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下列逻辑推理错在哪里?律师都是熟悉法律知识的,A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是律师,A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是熟悉法律知识的。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的推出结论鸟不是胎生的,这些动物不是鸟,所以,这些动物?5.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命题,则结论为否定命题人非草木,哲学家是人,哲学家非草木。

概念间的关系一、根据概念外延之间是否重合,可以把概念分成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一)全同关系全同关系也叫做同一关系,它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鲁迅”与“阿Q正传的作者”,“北京”与“中国的首都”等。

全同关系的概念只是在外延上相同,但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

所以在说话和写文章时可以替换使用。

其作用:•第一,可以揭示对象的丰富内涵,多侧面反映对象,使得被反映对象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比如小说《李双双》中对李双双的描述;再如,电影《维多利亚女王烈史》中女王敲门时和丈夫的对话。

•第二,使表达更加生动灵活,抑扬顿挫。

•第三,在某些场合成为委婉的代名词。

(二)种属关系1、sp两个概念,当S的外延全部包含在P的外延之中,S和P之间就具有真包含于关系,也叫属种关系。

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

如:宪法与法律,大学与学校,人与动物等。

•属概念和种概念应属于同一类事物。

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生物、动物、哺乳动物。

•属种关系的逻辑要求:第一: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一般不宜并列使用。

•这个商店里出售烟、酒、食品、方便面等。

ו第二:要防止以属代种,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

•爱迪生发明了灯。

×2、sp两个概念。

当S的外延完全包含着P的外延之中,S和P之间就具有真包含关系,也叫属种关系。

•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

•如:“高等院校”和“菏泽学院”等。

•(三)交叉关系•当S的外延有一部分并且只有一部分与P的外延重合,S和P之间就具有交叉关系。

•如:“共产党员”和“大学生”等。

•(四)全异关系•当S的外延与P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时,S和P之间就具有全异关系,也叫不相容关系。

•如:“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红色”和“黄色”等。

•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相对于它们共同的属概念来说,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第一,矛盾关系•当S的外延与P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并且其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共同的属概念I的外延时,S和P之间就具有矛盾关系。

•如:生物,非生物;真理,谬误。

•一般说来,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正概念,另一个是负概念。

•第二,反对关系•当S的外延与P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并且其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共同的属概念I的外延时,S和P之间就具有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有以下两点不同:•1、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而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

•2、从概念的分类方面看,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一般一个为正概念,一个为负概念;而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一般都是正概念。

•研究概念间的各种关系,可以有助有于我们恰当的运用概念,正确地进行推理。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一、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概念或命题)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概念的同一:内涵与外延的同一性、确定性❝命题的同一:对某一思维对象所做的断定是确定的,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

(二)矛盾律(否定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否定的词项,矛盾律公式“A”和“非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