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投资分析摘要:略目录摘要 (1)1.产业概况 (2)1.1 产业定义 (2)1.2 产业分类 (2)1.3 主导方向 (2)2.产业发展环境 (3)2.1 政策环境分析 (3)2.1.1 各国医疗体系改革对健康产业影响深远 (3)2.1.2 美国的医疗改革对其健康产业影响巨大 (3)2.1.3 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4)2.3.1 人口老龄化为健康产业增长提供巨大空间 (4)2.3.2 气候变化和污染加重人类健康隐患,为健康产业增长提供空间 (5)2.2.3 医疗成本变化显示健康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 (5)2.3.4 药品安全问题促进健康产业监管提升、规范化发展 (6)2.3.5 城镇化因素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地保障 (6)2.4 技术环境分析 (7)2.4.1 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为健康产业提供发展动力 (7)2.4.2 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的结合是备受瞩目的新趋势 (7)2.4.3 3D打印技术在制造产业的突破让人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7)3.产业发展态势 (7)3.1 市场规模 (7)3.2 增长态势 (8)3.3 发展特征 (10)3.4 发展趋势 (10)3.4.1 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健康产业发展升级 (10)3.4.2 医疗健康资源的国际间流动加速 (10)3.4.3 大健康产业前端化发展 (11)3.4.4 医疗产业核心由治疗型转向预防型 (11)3.5 资本市场状况 (11)4.“大健康产业链”解析 (12)5.产业风险提示 (13)5.1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13)5.2 政策风险 (14)5.3 技术风险 (14)5.4 市场竞争风险 (14)5.5 区域风险 (14)5.6 其他风险 (14)附注:国外医药企业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特点 (15)1.产业概况1.1 产业定义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
大健康产业是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医疗消费开支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
由此可见,大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2 产业分类作为定义大健康产业门类的框架,全球产业分类标准和产业分类参考依据进一步将该产业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以旅游医疗、环保防疫、健康家居、医药电商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以移动穿戴设备为主的移动医疗(智能穿戴)产业。
1.3 主导方向大健康产业是随着健康理念的延伸而形成的健康关联产业的集合。
大健康产业可分为以产品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和以服务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两大类,二者均偏重于预防、保健。
表1-1 大健康产业分类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2.产业发展环境低成本高效率的医疗健康体系将深刻影响各国医疗产业格局;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态与气候环境变化为大健康产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科技发展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1 政策环境分析2.1.1 各国医疗体系改革对健康产业影响深远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医疗成本过高的问题,一部分国家认为,彻底的医疗体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良策,而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将这种决心体现在行动上。
以美国和中国为例,美国新一轮的医改已经开始实施,中国大健康产业则同样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
2.1.2 美国的医疗改革对其健康产业影响巨大美国是世界上人均医疗支出最高的国家,然而其医疗效率却相对不高。
为了实现全民医保,提高医疗效率。
美国确定2014年开始实行新的医疗改革方案,方案规定:从2014年起,所有美国人都必须购买医保,雇主必须为雇员提供保险,否则将被罚款。
医改法案把医保覆盖到全美国3200多万目前没有医保的人,从而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这对相关产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2.1.3 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也持续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7年1月,新医改方案发布;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提高两个百分点,未来政府医疗健康投入将持续增加;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8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国务院于2013年9月14日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项政策都助力大健康产业的长足发展。
据测算,到2016年“十二五”末,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将接近3亿元,达全球第一。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众多领域)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2.2 经济环境分析贸易和投资的多边框架不断发展,全球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挑战并存。
通过各种多边框架的有效约束和规范,全球货物贸易得以有序而稳定地进行。
这些约束手段的成熟表明货物贸易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降低了专利权的授予门槛,可能会导致化学药和化学仿制药通过获取和变相延长专利期限,提高药物售价,也会影响这些药物的流通和获取。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双边贸易协定谈判,该协议将创造数以十万计的就业机会。
据预计,一旦TTIP交易全面实施,欧洲各国GDP也将提振0.5%左右,未来将对健康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图1-1 TPP、TIPP协定范围及影响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2.3 社会环境分析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为大健康产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
2.3.1 人口老龄化为健康产业增长提供巨大空间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对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
从全球范围看,21世纪初期,世界有接近6亿老年人,为50年前记录的数目的三倍;21世纪中叶,预计将有约20亿老年人;全球老年人口每年以2%增长,比整体人口增长得快很多,预期在今后二十五年内,老年人口将继续比其他年龄组更快速地增长;2013年世界的中位数年龄为26岁;2050年,预计世界中位数年龄将到达36岁。
随着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日益扩大,养老问题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为与养老问题紧密相连的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14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2010年至204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
2015年,我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比重15.5%,达到2.12亿,2026年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人口老龄化加速,长期利好医药板块。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势必带动药品的需求量。
资料来源:前瞻网资料来源:前瞻网2.3.2 气候变化和污染加重人类健康隐患,为健康产业增长提供空间每年世界范围内,约2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
我国环保部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可入肺颗粒密度指标)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会达到2589、3317、1926、739人,共计8572人。
环境保护部2015年6月4日向媒体通报了《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显示,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
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最受公众关注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依然令人忧虑。
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的后果,将会在未来10年间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一方面污染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疾病防治,增加医疗健康支出;另一方面,人们在由污染带来的疾病治疗上投入也会有所增长。
2.2.3 医疗成本变化显示健康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2007-2011年,我国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均呈线性上升走势。
2007年,我国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为136.1元,到2011年已经上升为186.1元;2007年,我国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为4973.8元,到2011年已经上升为7027.7元。
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显示,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为7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比2009年增加4218亿元,年平均增长19.9%。
预计2015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的年度增长率为14.33%至18.24%。
在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医保基金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多省份统筹基金结存偏离“满足6至9个月支付需求”的红线。
图2-3 2007年以来中国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走势图资料来源:前瞻网2.3.4 药品安全问题促进健康产业监管提升、规范化发展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形势较为严峻。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药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
“齐二药事件”、“石四药事件”、“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佰易事件”,接二连三的药品安全问题不断触动公众脆弱的神经。
事件背后,药品安全所面临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忽视。
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谈及药品安全问题,提出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
药品安全涉及药品生产、销售、流通以及使用后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药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齐二药事件”就是因为从原料采购、药品生产,到进入市场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内控不力或监管疏漏而造成的。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鱼腥草事件”则反映出我国药品在上市前过敏反应试验严重不足的弊端。
我国药品过敏反应人体试验仅需500例,而一些发达国家要做到四五千例,整整是我国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