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 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 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 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 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 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 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的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 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 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 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 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绿阴,遮 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 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 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 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里,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
例2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 “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
【解析】联系前文看:“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 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不难看出所谓的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 应是指破坏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结尾采用第二人称,与读者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更易于沟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答案】指的是针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 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技巧点拨】 明确思路,把握方法,事半功倍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各有侧重。明确了思路,把握相应的方法,能收事半功 倍之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品的观点态度,甚至于作 者本人的风格。鉴赏文章风格,既要综合分析文章结构、表达、语言等各个方面,又要结 合作品甚至时代文风。鉴赏评价文章语言技巧,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了解不 同句式的不同特点,然后在文章具体的语境中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 进而总结了语言运用技巧、语言风格。
二、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2002年上海卷)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 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 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 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 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 一于含灰的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 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 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 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 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 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 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 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 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这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 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 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解析】考查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强调树叶主体地位。“娓娓讲述”用了 拟人的方法,再者就是把两者平等对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应是平等 的关系。 【答案】①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②照应了“人应当谦 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如答“表达了人和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 想”,也对。 【技巧点拨】
例3 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 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湿”的独特感受就是第二段中“但湿了的 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则是其文字之后的内容, “风雨归舟”“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 【答案】独特感悟: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技巧点拨】 感受形象,触发联想,玩赏文章的意味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 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鉴赏形象,要考虑文章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这个形象在文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 位,有什么意义等。整体把握形象,调动生活积累,尽可能地引发相应的联想和 想像,进一步深入品味文章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领会作品的妙处。
【方法小结】 品评语言技巧最主要的是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文章运用修辞手法首先是要辨 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恰如其分 地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另外对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段 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对联想、想象、象征等表达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也应学会分析。同时还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特 点,然后在文章具体的语境中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进而 总结出语言运用技巧、语言风格。如果是鉴赏整篇文章风格,那就既要综合分析 文章结构、表达、语言等各个方面,又要结合作用甚至时代文风来看了。
要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考点
2005年《考试大纲》将此考点内容阐释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好的作品语言,是指那些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与艺 术感染力等特点的语言。它是文学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鉴赏语言就 是考查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怎样独特的表 现力。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个总的说法,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 品内容的。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方面,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描写的特点及作用。二是选材剪裁方面,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生动、 真实、新颖。三是表现手法方面,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 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四是结构安排方面,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烘托 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文中是否有所运用;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 致。五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这类试题往往从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技巧鉴赏等方面来命题。
二、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2003年全国卷,选文见第4课时同版块第一题)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 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 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游子们的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 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 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从文章“一个人 为自己的一生定调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 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惟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却说“童年的烙印”,决 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D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 用语。E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主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结,而非生 动具体。 【答案】AC
理解修辞的作用,联系前后文,解析文章。
准确判明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联系前后文,明晰运用修辞手法的作 用,有助于我们较好地品评文章精彩语句。以本题为例,“不,这是那片 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一句是强调,强调树叶主体地 位,强调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应是平等的关系。尤其还运用了拟人的方 法,更突出了这一点,显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 思维· 方法
一、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2002年北京卷)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 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 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 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 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 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 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 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 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 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 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 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 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 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在的西方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 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 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 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 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