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课件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课件

• 装配车型:别克君威、君越,凯迪拉克赛 威等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GDI发动机拥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 油耗低、污染小、动力性能好等等。但是 GDI技术同样存在着许多技术瓶颈制约了它 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亟待改进。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 排放问题: GDI汽油机的开发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汽油机的燃油经 济性。但其排放总体上要高于工作在理论空燃比下,附加三元催化等 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道喷射汽油机。
• 福特汽车公司PROCO
(Progrannned Combustion
Injection)稀薄燃烧系统是程序化 燃烧过程的缩写,采用匀质混 合缸内直喷汽油机(如图4所示)。 进气道为螺旋式气道,汽油直 接喷射到燃烧室内,利用涡流 和滚流进行油气混合。喷油器 位于中央,两侧各有一个火花 塞。由于汽油在缸内雾化需要 吸收能量,混合气温度下降。 因而可以采用高压缩比(ε=15)的 发动机,并可在空燃比A/F=25 的条件下工作。
图4.福特PROCO稀薄燃烧系统
4.缸内直喷技术现状
• 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 喷射模式 • 燃烧系统 • 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4·1.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 现代的GDI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设计,为了 达到分层稀薄混合气所要求的喷雾质量和 灵活的喷油定时,均采用了精度高、响应 快的柔性电控手段。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加 电磁驱动喷油器被认为是满足缸内灵活喷 射要求的喷射系统之一。
其排放问题主要有: 1)中小负荷下未燃HC排放较多。采用混合气分层后,极易造成火焰 从浓区向稀区传播时熄灭。同时,稀燃造成缸内温度偏低,不利于未 燃HC随后的继续氧化。壁面阻挡型直喷系统,因喷雾碰壁较多,而 活塞顶和缸壁的温度低,使HC排放较高。 2)NOx的排放。虽然因采用较稀的空燃比,气缸内的反应温度较低, 但由于分层混合气由浓到稀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混合气过浓或浓混合气 区域过大的状况,这些区域恰恰是高温区域,使NOx生成增加。另外, GDI发动机较高的压缩比和较快的反应放热率也会引起NOx升高。 3)微粒排放。因为局部区域过浓的混合气和未蒸发的液态油滴扩散燃 烧而引起颗粒排放增加,并且缸内温度低也造成了微粒氧化不完全。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 大众TSI:国外大众的1.4T发动机上以及进口尚酷 1.4T上TSI代表的是Twincharger 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这几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通过字母表 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双增压+分层燃烧+喷射的意思。
• 而大众1.8/2.0TSI中的“TSI”则代表着Turbo 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通过字母表面意思可以理 解为涡轮增压+分层燃烧+缸内直喷的意思
1.缸内直喷技术概述
• 这套由柴油发动机衍生而来的科技目前已 经大量使用在包含大众(含奥迪)、宝马、 梅赛德斯-奔驰、通用以及丰田车系上。
• 各厂商缸内直喷技术英文缩写:大众:TSI、 奥迪:TFSI、梅赛德斯-奔驰:CGI、宝马: GDI、通用:SIDI、福特:GDI、比亚迪: TI。
2.缸内直喷技术的工作原理
图6.旋流式喷嘴结构简图
4.2喷射模式
• GDI发动机燃油喷射模式可以分为单阶段喷 射模式和多阶段喷射模式。
• 单阶段喷射模式是指在中小负荷时,燃油 在压缩行程后期喷入,实现混合气分层稀 燃并采用质调节以避免节流阀的节流损失, 从而使GDI汽油机达到与柴油机相当的经济 性;在大负荷和全负荷时,燃油在进气行 程中喷人气缸,实现均质预燃和燃烧,以 保持汽油机升功率高的特点。
• 装配车型:速腾、明锐、新宝来等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 大众/奥迪的TFSI: TFSI就是带涡轮增压 (T)的FSI发动机。
• FSI发动机的主要优势有:动态响应好、功 率和扭矩可以同时提升、燃油消耗降低
• 装配车型:奥迪A3、A6L、A8L等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 SIDI:SIDI是Spark Ignition Direct Injection 的缩写,直译为火花点燃直接喷射技术。
采取这样的燃烧系统。
4.3.燃烧系统
• 上述几种燃烧系统方案的划分是十分粗略的, 实际情况是上述几种方案交叉存在,各种因素并 存并相互影响。根据AVL的Ricardo公司的研究, 火花塞布置在靠近中心的位置可以减少火焰传播 距离,在怠速和部分负荷时对分层便于控制,但 发动机对喷油器和火花塞之间的位置误差、喷雾 变形敏感,火花塞容易被燃油沾湿而形成污垢导 致点火困难。另外,火花塞和喷油器都布置在中 间有时会影响进气门的尺寸。远距离布置的方式 可避免沾湿火花塞,但燃油碰壁较多,并且需要 精确设计特殊形状的燃烧室,对缸内混合气运动 的组织要求更高一些。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1.缸内直喷技术概述 2.缸内直喷技术的工作原理 3.缸内直喷技术特点 4.缸内直喷技术现状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7.缸内直喷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 8.缸内直喷技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
1.缸内直喷技术概述
• 缸内直喷又称FSI(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即燃料 分层喷射技术,代表着传统汽油引擎的一个发展 方向。传统的汽油发动机是通过电脑采集凸轮位 置以及发动机各相关工况从而控制喷油嘴将汽油 喷入进气歧管。但由于喷油嘴离燃烧室有一定的 距离,汽油同空气的混合情况受进气气流和气门 开关的影响较大,并且微小的油颗粒会吸附在管 道壁上,所以希望喷油嘴能够直接将燃油喷入汽 缸。在近来各汽车厂商采用的发动机科技中,最 炙手可热的技术非缸内直喷莫属。
4.4.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 近年来,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对滚流在GDI发动机中的应用 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压缩行程的后期,滚 流能够有效地增加靠近缸壁处的气体流动速度,从而可以 促进粘附在缸壁上的油滴快速蒸发,也可利用滚流程活塞 顶部的凹坑相配合将分层混合气导向火花塞,控制油束碰 撞和火焰传播,从排气侧到进气侧的挤流还能提高燃烧速 度。
system)、“气流引导法”(flow-g

“喷束引导法”:燃油喷嘴靠近火花
塞布置,火花塞位于燃油喷束的边缘,这
种方式的优点是保证当整个燃烧室内为稀
薄混合气时,火花塞周围仍能形成可供点
火的混合气浓度。Ford、Honda公司生产
的某些机型采用这种燃烧系统。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图1.丰田D—4稀薄燃烧系统
• 喷油器为高压旋流式 (8MPa~13MPa),雾化性 能好,雾滴高度微粒化, 雾滴直径小于5μm。喷射 方式控制灵活,对不同转 速与负荷采用不同的喷油 控制方式,并带有电控废 气再循环系统和氧传感器、 三元催化器闭环控制系统 等。试验结果表明,其轿 车工况试验油耗为17.4Km /L,而相应的装有PFI发 动机的汽车油耗为13Km /L,节油达34%左右。
4.3.燃烧系统

“壁面引导法”:燃油喷嘴远离火花
塞布置,利用特殊形状的活塞表面配合气
流运动,将燃油蒸气导向火花塞并在火花
塞间隙形成合适浓度的混合气,如三菱、
丰田、Nissan等公司开发的机型。
4.3.燃烧系统

“气流引导法”:同样是燃油喷嘴远
离火花塞,利用缸内有组织的气流运动来
达到上述目的。FEV、AVL公司开发的方案
4.4.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 气缸内的空气运动对喷雾和燃烧的影响很大。GDI发动机缸内空气的 运动有涡流、滚流和挤流。
• 涡流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气缸中心线,滚流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气缸中心 线,挤流形成于压缩冲程活塞接近上止点时与缸盖间隙处的径向气体 运动,它有助于加强压缩终点时的湍流强度。
• 目前大部分GDI发动机应用涡流作为缸内空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其特 点是持续时间长,在缸内的径向发散少,对保持混合气的相对集中和 分层有利,可以充分利用它来维持压缩冲程中的混合气分层。由于涡 流的旋转动量与发动机的转速成正比,而油束的动量是独立的,不受 发动机转速的影响,因此,利用涡流来促进油气混合有一个操作范围 限制。此外,涡流比过高还会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油滴甩向缸壁,造 成湿壁现象的增加。
4.3.燃烧系统

燃烧系统的设计是GDI发动机的关键技术。
要成功实现中小负荷时的分层稀燃和大负荷时的
均质预混,就需要进行燃油喷束、气流运动和燃
烧室形状的优化合理配合。已经开发的GDI发动
机燃烧系统。按喷油器和火花塞的相对位置和混
合气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喷束引导法”(spray-
guided system)、“壁面引导法”(wall-guided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 三菱4G稀燃系统(图2)与丰田D一4系统相近。 进气采用立式进气道,能够产生强大的进 气气流,直接流入气缸,流速可达40m/s一 50 m/s,充气效果好,以保证高度的纵向 涡流及充气系统。活塞顶部的凹坑浅,且 壁面有一定的斜度。在部分负荷输出时, 油束与壁面碰撞后飞溅的油滴,随含有汽 油蒸气和细小油滴的气流斜向上运动(图2中 倒滚流),被位于缸盖中部的火花塞点燃。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图2. 三菱4G稀薄燃烧系统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 软喷射型缸内直喷汽 油机主要依靠适当的 喷雾特性来形成分层 混合气。由于喷雾具 有贯穿度较低、喷雾 锥角较大、雾滴平均 直径较小等喷雾特性, 故称为软喷射(如图3 所示)。
图 3 软喷射型缸内喷油汽油机
3·2.匀质混合燃烧缸内直喷
3.缸内直喷技术特点
• 缸内直喷汽油机是以传统电控喷射系统为 基础,进行结构和控制技术的优化,使得 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得到改善。
• 按照燃料在燃烧室里面的均匀程度又可分 为分层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和匀质混合燃 烧缸内直喷汽油机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