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9课《范进中举》(72张ppt)课件

第19课《范进中举》(72张ppt)课件

2. 会试:贡士(次年二月)
3. 殿试:进士( yī) 9、 相 公(xiàng) 17啐(cuì)
2、带 挈(qiè) 10、报 帖 ( tiě ) 18斋公(zhāi) 3、行 事(háng) 11、避 讳 ( huì ) 4、长 亲(zhǎng) 12、赊 欠 ( shē ) 19醉醺醺(xūn)
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 就能格外详细。
------鲁迅谈吴敬梓
只有“讽刺社会的讽刺,”影响才会“悠 久得惊人”。
------鲁迅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 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 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封建科举制度
•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 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 举人:秀才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考试,成绩优良
的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
笼节, 尽

“ 明末高邮 有袁体庵者, 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 发疯,笑不止······”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
——吴敬梓《儒林外史》
作者 吴敬梓
作简 者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 又号文木老人,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 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 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 作《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 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 生活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 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 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 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时间
范进发疯
顺序
中举后 屠户治疯
乡绅来拜
思考与练习 :
继续深入阅读课文,比较 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 状况的显著变化。
5、腆 着(tiǎn) 13、绾 发 ( wǎn ) 20癞蛤蟆(lài )
6、星 宿(xiù ) 7、兀 自(wù ) 8、轩 敞(xuān)
14、桑 梓 ( zǐ ) 21阎王(yán ) 15、侥 幸 (jiǎo) 16、攥 紧 ( zuàn )22 嗑(hé)
(2)下边词语现在已经不用,在后面 括号里填上意思相同的现在用语:
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定走雪 长春 个马意有 安风
中 举
百在冲一 花得

花章开日 。意
魁台了春 马
汤 显 祖
内 , 丝
白 玉 梅
光 暗 度
儿。黄


孟 郊
, 一
翠那金 日
,时柳 看
进 士 了 ! ! 会 发 生 什 么
分为 中举前 和 中举后两大部分。
进学回家,丈人教训.
乡试回家,卖鸡救命.
看喜报发疯昏蹶
跌倒塘中
胡 屠 户 治 疯
中举后的生活
问题:
1、作者就中举前后分别选择哪些事 情来写?全文按什么 顺序安排材料? 2、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社会地 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纲:
屠户贺喜
中举前 范进借钱
范进中举
行事( 行业 ) 见教(指教 ) 桑梓( 家乡 ) 营生( 谋生 ) 兀自( 只管 ) 些须( 很少 )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明确:
主要人物:范进 胡屠夫 张乡绅 老太太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课文结构 :
《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
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介绍
《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它以揭 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 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语言准确、 精炼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其突出,其中重点 刻画了范进、周进、严贡生、马二先生等人物。小 说的结构虽说是长篇,其实却是几个短篇的连缀, 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这样能运用 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故事,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 活。全书共五十五回。
范进中举
时代背景
局面。清政府的这些政策,虽然部分地达到了目的,但 也激起了有骨气的知识分子的更强烈的反抗。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的先进分子,奋起从不同方面批判,抗议清政府的一系 列政策。顾炎武痛斥八股文,认为它毁灭文化、败坏人 才,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厉害。戴震抨击程朱理学 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理杀人”。这些都对吴敬 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吴敬梓为了避开“文字狱”的迫 害,把《儒林外史》反映的时代假托为明成化年间,用 小说的形式,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从揭露讽刺醉心于 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入手,抨击那个腐朽丑恶的封建社 会。
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 进士:贡士参加由皇上主持的殿试,考中后称进士。进
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 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清朝科举制度
1. 童试:儒生 初级考试 2. 岁试:秀才(县里每年一次)
3. 科试:举人(资格)(三年一次)
1. 乡试:举人(做官的资格) (三年一次) 正式考试
范进中举
时代背景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封 建史家称这时为“乾嘉盛世”,其实当时正是这个末代王 朝由盛 而衰的转折时期。由于官僚地主剧烈地兼并土地,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严厉 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加强了控制,采 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来对付知识分了。一方面大兴文字狱, 压制思想上的反抗;另一方面沿袭明代以来八股取士的科 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并特设“博学 鸿词”科,笼络名儒学者做官。同时还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 家礼不敢行”(朱彝尊《曝书亭集·传道录序》)的文化 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