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公管091 李朋飞41号一、书目简介1、本书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
“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
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
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
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帮助。
3、风格:由于作者有留美经历,整本书写作颇有西方风味,故事般的讲解却也条理清晰、文字优美,理论中夹杂着研究实例,所以这本书也就不那么枯燥;既从哲学、方法论层面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立足现实,力求从具体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具有可操作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三、内容提纲由于本书内容比较多,这里只是对大概的框架向大家介绍下,具体的在后面的知识要点有详细的介绍。
1、第一部分: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质的研究的来源与理论基础)本部分有三章构成,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质的研究的定义、质的研究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一个历史的追述,同时对这种研究方法的哲学思想基础以及分类进行了探讨。
2、第二部分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由六章组成,主要讨论的是研究者正式到实地进行研究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课题的设计、研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作用以及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不但呈现了对质的研究进行通盘计划和筹措的步骤,而且讨论了进行研究之前研究者必须考虑的一些重要问题。
3、第三部分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我想知道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应如何与对方对话、我如何组织一群人一起交谈、我看到了什么、我找到了什么)在质的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种。
这是因为在质的研究中任何东西只要可以为研究的目的服务都可以作为“资料”,因此机几乎任何方法都可以作为质的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从被研究者那里获得能够表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资料?如何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意义建构?”本部分主要介绍质的研究中最主要的三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
访谈主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这个问题在重视意义解释的质的研究中非常重要;观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作所为?”;实物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如何解释自己所看到的物品的意义?”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琐碎,还是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读。
4、第四部分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我想到了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说什么、我可以如何说我)在质的研究中,对资料进行分析时最重要的是:“如何从资料中发掘意义?研究者如何可能理解被研究者?被研究者文化主位的的意义如何通过研究者文化客位的解释获得意义?主体间性的解释性理解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此部分由四张组成,呈现的是质的研究者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手段和方法以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撰写研究报告的方式。
5、第五部分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我如何知道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我如何知道研究的结果是否真实、我如何知道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此部分涉及的是对质的研究的质量、效度、信度、推论和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
6、第六部分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此部分主要对质的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之间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四、知识要点由于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时间关系,不可能将其研究方法与内容向大家做完整的介绍,这里让大家了解什么是质的研究、质的研究的核心精神;激发大家对此研究方法的兴趣。
1.什么是质的研究?首先,作者陈向明对质的研究的定义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的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里理解的一种活动。
指出次此定义是对质的研究“方法”本身的定义,而不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定义。
我一般不喜欢这种死板的定义,下面用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来给大家揭下来“质的研究”的面纱。
假设有一个处于外在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客观世界,如昔日古城一样面在深处;假设它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如古城中纵横交错的街道一样。
如果纯客观地做质的研究,我们就像一个考古者,我们手挥锄镐,小心挖掘,每挖出一条街道就顺着它假想另一条街道可能的方位与走向。
这样不断的挖出一块块区域……直到有一天整个城市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在欣赏着古城的伟大与精致时,同时也搞到了他的冷漠:我们原来只是一件工具、一件有思想的工具吗?对于一个考古挖掘者,古城对他的回答只能是“对”或“否”。
而在质的研究这里,我们得不到这样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我们只能问自己:“这里是否有丰富的含义?它意味着什么?如何进一步发掘?研究的问题是否需要改变?”不断的记下自己调查、分析的每一个步骤,记下自己思考的过程,给自己看也给读者看,因此,像我们这门课一样,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P20)2. 做质的研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由于质的研究者是一个研究“工具”,这个“工具”内部心理结构和外部表现方式在质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质的研究对研究者本人具有较高的要求。
质的研究者除了需要掌握特定的技能外,还特别需要有耐心和智慧,思维要灵活机智,善于获得对方的信任;既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但同时又要有想象力,注意捕捉自己的直觉和灵感;既可以容忍不确定性和含糊性,又不因遇到问题而过分沮丧和急躁,匆匆作出结论。
总之,具有下列性格的人特别适合从事质的研究:思维和行动敏捷灵活、有幽默感、可以容忍事物的模糊性、具有共情的能力、接受自己的情感反应。
我认为有位主持人的性格特别适合做质的研究——崔永元,无论是他主持的节目还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小品,让访谈者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他交流。
3.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两者原本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一直以来也经常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不能"同处一室"的。
接下来从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哲学定位入手,通过分析两者的区别,进而引出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得出两者可以融合的途径,来展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比较:4、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优缺点互补: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辩证统一的:量的研究是自上而下的验证理论,到实践中去,代表科学精神质的研究是自下而上的构建理论,从实践中来,反映的人文精神其实,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之间的种种区别可能是一个虚假的现象,在研究者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可能并不是如此的泾渭分明。
所以我们看到正像这八卦图一样,真理是两极在相互肯定与相互否定中发生出来的,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结合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两者之间的区别。
五、心得体会(一)、关于本书1、书写的很是详细,写了很多的研究细节还有大量的案例。
感觉是质的研究方法是一门艺术,需要更多的是经验、直觉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推理,跟以前的方法书思维很不一样,一个成功的“质的研究”,可以写成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写成一部书。
对比自己的研究,研究成果多数是一篇研究报告之类的,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不妨多采用“质的研究”,每天都做些记录,搜集不同的材料,象讲故事一样每天都写一点,争取也能写本书出来。
2、质的研究的理论建构部分的解说使我受益颇深。
作者以扎根理论为例详细介绍了质的研究是如何建构其理论的。
以前就听何老师说过扎根理论,其理论就是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的演进过程,但遗憾的是书中就建立扎根理论那块说得不是很透彻。
(二)、个人异想1、质化研究的分析非常依赖于研究者的个人能力,一个新手和一个专家的分析结果甚至结论都会相差甚远。
我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可以开发一个软件,作为综合整理分析质化的数据。
现有的质化研究分析软件更多像一个便捷的浏览器,专门用于浏览收集到的资料和进行标记。
如果可以开发一个软件,为研究者对于资料的情景、类属进行便捷的梳理,并作相应的处理,将可以大大减少不同研究者对于材料分析的差异。
2、我们现在有点太注重和强调客观性、物质性了。
质的研究法这些年来,质的研究方法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得到重视,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掌握和应用。
在我国较早介绍质的研究方法的是1997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威廉·维尔斯曼(美)著、袁振国主译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
该书专章论述了人种学、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北京大学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理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科学研究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