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弥漫无形,寥廓无际的气,是化生宇宙及万物的本源。
布气真灵,揔统坤元:真元之气敷布至生灵万物,统摄着大地生养万物的本跟。
七曜周旋:日,月,五星各按周天之度周转运行。
品物咸章:万物尽显其繁茂景象。
太虚之中:人及万物处于天地之中。
故令虚而生化:寒暑六气充斥于天地之中,并发挥不同的气化作用,故使万物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活动。
气中而象变:气之发生,流动和聚散导致万物生,化,收,藏的变化。
其致一也:万物变化复归于一气。
天食人以五气:天之五气风寒暑湿燥,入通而长养五脏。
四时之法成:人顺应四时变化规律以生存。
天地之更用:天地之气,开降交感,相互依赖。
高下相交,升降相因:上下相互感应而变动,是天地之气互为升降循环的动因。
言天地者求之本:在运气理论中,客气变化当推求于六气。
言地者求之位:主气变化当求于六部。
言人者求之气交:探索人体生命本质必然推求于天地之气交变化。
成败倚伏生乎动:成败之转化皆依仗并隐匿于气的交感运动中。
神机: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调控机制。
气立:生命体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气化运动。
脾不主时的观念:脾不主于时,即脾无时不在,一年四时各脏腑都离不开脾胃之元气水谷精微的滋养,犹如土之长养万物。
脾不主时突出了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
因此临床上治疗疾病时要重视脾于各脏腑的密切关系。
暴气象雷:人有暴怒之气,有火郁而发,似雷暴之声暴作。
逆气象阳:人体气机逆上,犹如天之阳气上升。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
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万物新生与消亡的根本原因。
神明之府:主宰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源于阴阳。
治病必求于本:治疗疾病应从阴阳这一根本进行调治。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相互为用,共同主持事物的生长收藏。
阳为气,阴为味:药物饮食之气,因其无形而升散,所以属阳。
药物饮食之味,因其有质而沉降,所以属阴。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气味峻猛的药物使真气虚衰,气味温和的药物使真气壮盛。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峻猛的药物容易销蚀人体的真气,温和的药物补养人体的真气。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过用酸苦涌泄的阴药,损伤机体的阳气。
过用辛甘发散的阳药,则损伤机体的阴精。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过用寒性药则生热性病,过用热性药则生寒性病。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寒为阴邪,故伤人形体。
热为阳邪,故伤人气机。
气机阻塞不通为疼痛,形伤局部瘀滞为肿胀。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等五志过及直接损伤五脏气机。
寒暑等六淫外邪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阴阳指肝心,暴怒则肝气逆乱,故伤阴。
暴喜则心气缓而神伤,故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逆乱之气上行,雍满经脉,神气去离形骸。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阴的时节感受阴邪可转换为属阳的病症,属阳的时节感受阴邪可以产生属阴的病症。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可以划分气血,男女等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
七损八宜:古代房中养生术,房中七种损害精气,八种有益精气的做法。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明智之人,在人们同为强壮之时即养生健身;愚钝之人,在察觉与他人有了强壮与衰老的差异时,才重视养生之道。
恬淡之能:宁静淡泊,少私寡欲的处世态度。
同出而名异:同禀天地阴阳之精气,结果却有强弱,寿夭之不同。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阴分取穴可以调理阳分的病变,反之亦然。
见微得过:根据疾病初期的轻微症状可以测知疾病所在。
权衡规矩:指四时长脉,春应中规,夏为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通天:人与自然息息相通。
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协调。
其生五,其气三: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可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以及三阴三阳六气。
服天气: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
同神明:通宵阴阳变化规律。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运行及功能失常,则寿命夭折而失去生命。
大筋软短,小筋驰长:大小筋或收缩变短或松弛变长。
四维相代:四时邪气交替伤人。
煎厥:过度烦劳,阳气张亢盛,煎熬阴精,以致阴竭阳亢而昏厥的病症。
薄厥:因大怒迫使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症。
不容:肢体不能随意于运动。
汗出偏沮:汗出受阻,应汗而半身无汗。
受如持虚:形容得病犹如手持空虚之器受物一样容易。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具有温阳精神和筋脉的作用。
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俞气化薄:邪气从腧穴传入而内迫五脏。
上下不并:阴阳之气壅塞阻隔而不能相互交通。
阳气当隔:阳气阻隔不通。
气立如故:人体的气化活动运行如常。
风客淫气,精乃亡:风邪入侵,导致气机逆乱,阴精因之而消铄。
肠隦为痔:下利脓血或痔疮等病症。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精与阳气协调的关键。
阳强不能密:阳气失常,丧失卫护于外的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气静守,阳气密固,精和神协调康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分离决绝,则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精气无以滋生而竭绝。
露风:泛指触冒外感邪气。
洞泄:食入未及笑话旋即泄出。
痿厥:肢体痿弱不用而逆冷的病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精的产生本源于药食五味。
阴之五官:化生和藏蓄阴精的五脏。
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雌雄指脏腑阴阳属性,脏属阴为雌,腑属阳为雄;相输应,指相互通应。
应天之阴阳也:指人体脏腑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通相应。
一: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万物的生长依赖阴阳二气,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
四塞:天地四时阴阳之气阻塞不通。
亢则害,承乃制:六气亢盛太过,则易害其所胜,然其所不胜因而奋起制之,以维持六气六步协调正常。
木郁达之:木气被郁,肝气郁结,治宜疏泄畅达。
火郁发之:火气被郁,心之气血结聚,治宜发散宣通。
水郁折之:水气郁闭,肾水泛滥,治宜逐协利水。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写之:五气郁结太甚,则邪聚气实,治疗上用相制之药泄之。
徇齐:周遍之意敦敏:敦厚敏捷。
法于阴阳:遵循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
和于术数:适当运用各种修身养性之法术。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知保持精气充盈,不善于调摄精神。
虚邪贼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及自然界的治病因素。
恬淡虚无:思想安闲清净,心无杂念。
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妄耗。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所有的人都不能被外物所惊扰。
天数:自然界赋予的寿数,即天年。
天癸: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一种先天而生的物质。
地道不同:女子绝经肾者主水:肾藏精的功能。
发陈:启发,敷布。
蕃秀:繁茂秀丽。
华实:草木开花结果。
华英成秀:神气旺盛饱满。
容平:形态平定而不在生长。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风气劲急,萧瑟肃杀之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宜顺应生长之气蓄养阳气,秋冬宜顺应收藏之气蓄养阴气。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内格:人体内在功能活动与自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精母血之阴阳结合。
贵贱:十二脏腑功能的主次。
膻中:指心包络。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体力充沛,智力聪慧。
決渎:疏通水道。
使道:脏腑相使之道,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
生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肝者,疲极之本:肝是人们产生疲劳耐受疲劳的根本。
转味而入出:六腑收纳水谷入养五脏、排泄糟粕的功能。
唇四白:口唇四周的白肉藏于阴而象于地:奇恒之腑具有储藏阴精的功能,犹如大地储藏万物一样。
其气象天:比喻传化之腑的性能以动而传输为特点,犹如天体之运转不息。
魄门亦为五脏使:肛门的功能受五脏功能支配,并为五脏排泄糟粕而降浊气。
阴阳异位:一指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经循行补位不同。
二指脏腑阴阳所主不同。
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杨上善注:春夏阳明为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即更虚更实。
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从;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从,即更逆更从也。
四肢不用:四肢乏力甚至不能随便运动。
脾不主时:脾不单主于一个时令。
各十八日寄治:脾主各季节终末十八日。
常著胃土之精:脾气转输,可将胃土水谷之精的作用得以彰显。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肺脏器运行而言,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合天地之气东升西降之理。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为之使。
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容,故谓之市。
无劳所伤:五种过度劳累导致的损伤。
宣五谷味:宣发布散水谷精微之气。
淖泽: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具有滋润作用的精微物质。
中焦受气取汁:中焦收纳水谷并吸收其精微。
淫:浸淫满溢,滋润濡养。
肺朝百脉:肺主气,为十二经脉之首,周身经脉皆朝会于肺,气血运行于诸经,皆赖肺气之推动。
毛脉合精:血气相合。
行气于府:毛脉所合的精气运行于经脉之中。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脉中精气充盛,运行正常,流行于四脏。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诸脏之气血变化呈现于肺脉之气口,故切按气口可以诊查疾病之吉凶。
通调水道:肺主宣发肃降。
能疏通和调节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精四布于周身,通灌于五脏之经脉。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人体水液代谢随自然及人体五脏阴阳变化。
做出相应调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营卫二气于夜半子时时阴气最盛,人在睡眠之际,回合于内脏。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失血或血虚者,勿再发其汗;汗出过多或津液损耗者,勿用耗血动血之法。
漏泄:风邪外袭,内有积热,风热相合,致卫气不固,汗出如漏的病症。
本于神:治病必须以病人神气为根本和依据。
淫泆:七情太过,任意放恣。
离脏:五脏所藏之精气耗散。
德流气薄而生者: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命的产生。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换游行之境皆是。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
长生久视:产生不老,寿命绵长之意。
三部之气:伤脏的喜怒、伤上的风雨、伤下的清湿三种邪气。
袭虚:乘虚侵袭。
虚邪之风:泛指不正常的气候,既外来致病因素。
两虚:外界虚邪之风与外来邪气盛实的情况同时存在。
参于虚实:人体正气虚弱与外来邪气盛实的情况同时存在。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根据不同的部位而确定其病名。
贼风邪气:易伤人致病的自然界不正常的气候。
分肉:肌肉。
恶血:淤血。
与故邪相袭:新感受的风寒之邪与体内的湿气、恶血相互结合。
因加而发:体内原有故邪,加之再感新邪,以致病发。
真气:元气,秉受于先天父母,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共同构成充养人体生命的最基础精气。
正气:四时正常气候。
邪气:四时不正之风。
正风:适时之风,与季节相符。
虚风:非时之风,与季节不符,属致病邪气。
血气以并,阴阳相倾:人体阴阳出现偏聚偏衰。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气血货乱于卫分,或逆于血分。
寒慄:形体因恶寒而战栗。
形气衰少:脾气因劳倦而受伤。
掉眩:抽搐、震颤与眩晕症状。
收引:筋脉拘急,形体挛缩等症状。
膹郁:气机上逆不降,呼吸急迫喘促胸闷等症状。
肿满:水肿胀满。
瞀瘛:神识昏糊,手足抽搐。
厥固泄:厥:手足灼热或逆冷之热厥,寒厥。
固:二便不通。
泄:二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