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之人生哲学

亚里士多德之人生哲学

亚里士多德之人生哲学

上文“快乐”的界说,有三个部分,不可不注意。

第一,是“活动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说“善”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活动。

这个区别很重要。

他说“正如奥林匹亚的大运动会,并可得采,须是上场争赛,方可望胜。

人生也是如此,好人虽多,得采的还只是上场的人。


第二,怎么叫做“循善而行”呢?这“善”便是“理性”。

万物之中只有人能惺惺地用理性指挥自己的行为。

指挥得尽善尽美,便是至乐。

第三,为什么说“终身不已”呢?亚里士多德说,“一只燕子,一日晴天,算不得春景。

一时偶合理性的生活,不能长久,也不能使人快乐。

”亚里士多德又说“循善而行”的善字含有两个部分。

一须要知道什么是善,二须要依着所知的善做去。

有些人知道“善”了,偏要为恶,有些人知道善了,只是不能约束情欲,所以终不能为善。

因此,若要做到“快乐”
的生活,不但要知何者是善,还须要训练一切嗜欲情感,要使服从所知之善。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善”有两种:(1)知识之善,(2)品行之善。

“品行”(Character)包括一切性情,欲望,感情而言。

从前苏格拉底说知识即是道德,正为只见了第一种善,不曾注意第二种善。

品行之善。

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属于经验派,所以他论人生道德都说是教育的结果,并不是天生的才性。

此处所说“教育”,并不是读书学算之类,乃是情欲的训练。

天生的情性欲望,并无善恶可说,都只是造成“品行”的原料。

训练的功效可使那些可善可恶的趋势,变成一种有定的习惯。

故可说“品行之善只是习惯所养成心神的定性。

”如训练情性使习于忍耐,自重,公道,种种美德,后来凡做忍耐,自重,公道的事,便觉愉快;做苟且,懦怯,不正的行为,便觉不愉快。

这便是习惯的功效。

习惯做去,便成天性。

若要品行好,先须要习惯好。

中和(TheMean)好行为与不好的行为,有什么标准的区别呢?亚里士多德说这个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合于中道。

人的情性欲望太过了,或是太不够了,都是不好的。

情性欲望,无过无不及,处处适中,便是好的。

品行的“善”只是一种有常的性情,发为有意志的动作,依各人的差异,都得中道。

这中道的规定,或由理性或由圣贤师法。

这条界说有当注意的几点。

第一,须是“有意志的行为”。

譬如不会射箭的人,胡乱射箭,或偶然中的,终不算善射。

人生行为,须有意志,须有选择,方才有善恶可言。

有意的适中,方算是善。

第二,须是“依各人的差异,都得中道”。

可见这个“中”并无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是因境地而异的。

所以这个“中道”的规定,极不容易。

这一层道理极为重要。

懂得此理,便知人生哲学决不能替我们定下呆板的规矩。

第三,善即是“中道”,过与不及都是不善。

“中道”只在一点,其余无数点不是过便是不及。

可见为恶极易而为善很难。

知得此理,人生行为便该如何谨慎!
中道与过与不及,可用下表为例:
太过中和不及
鲁莽——勇敢——懦怯
奢侈——慷慨——吝啬
谄媚——恭敬——无礼
意志(Will)亚里士多德论善恶最重意志。

他说我们评判善恶并不单指行为的表面,实是评判行为背面的意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