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档案——生活融合基线调查由幼儿园融合辅助人员完成完成时间:年月说明:孩子入园以后两到四周完成。
主要目的是记录孩子生活常规、自理能力方面的现状,及与普通孩子的差距,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指导辅助人员做出“生活融合辅助计划”,作为实现孩子生活融合辅助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注意:1、还有两个同步的调查为“活动融合基线调查”和“课程融合基线调查”,老师在填写的时候,要将孩子的问题按照不同的方面分别写入不同的调查表中,不能混在一起写。
2、本调查表尚在完善中,辅助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补充、修改。
1、是否知道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内容:(1)孩子知道早上要去幼儿园,晚上要回家吗?喜欢来幼儿园吗?下午孩子会期待妈妈来接吗?(说明:好写孩子的具体表现,不能只回答“知道”,或者“期待”,要回答你怎么判断孩子知道,孩子有什么具体表现等,越具体越好,以下所有问题的回答都如此)(2)孩子知道幼儿园的大致作息时间吗?比如知道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顺序吗?知道入园以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上课吗?(3)孩子知道饮食起居、活动、学习的各种场所吗?知道不容许拿的东西不能拿,许容许去的地方不能去,不容许做的时候不能做吗?2、是否能按照老师的集体指令满足生理需要(1)孩子关注其他人在做什么吗?比如他能注意到小朋友们在吃饭、喝水吗?如果别人在做的事情自己没有做,孩子有疑义吗?想和大家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吗?(2)如果要求孩子要和小朋友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不能有特殊,孩子能做到吗?比如他能和别人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如厕、一起洗手吗?(3)孩子注意老师关于生活的集体指令吗?是否能听见老师的指令?需要对他单独重复吗?他是否理解指令的意义?是否能执行老师的指令?(4)孩子是否会跟随、模仿别人去做事情呢?是否需要特别提醒呢? 3 、对幼儿园的生活适应能力如何?(1)同龄小朋友会做的事情他都会做吗?哪些不能做?(生活自理方面)(2)他有学习自己做事情的愿望吗?哪些还需要辅助?孩子对辅助有依赖性吗?(3)孩子自己会做的事情有哪些?正在学习做的事情有哪些?马上将要取得突破的事情有哪些?4 、你是怎么做的?(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每个过程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孩子,您为他特别地做了什么?生活上他哪些地方孩子需要您特别的帮助?(2)每次您给孩子帮助的时候,是孩子请求你时你才帮助他的,还是您经常主动去辅助他?辅助的原因是孩子不会,还是你认为他不会呢?(3)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你认为对孩子学习自理有哪些优势呢?5、您以后会怎样做呢?(1)入园以来孩子有哪些进步?(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您会分析取得这些进步的原因吗?(2)您知道在生活上,以后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吗?您知道在孩子现有的基础上,哪些能力应该怎样提高吗?(3)您对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了解吗?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有哪些不科学的地方呢?您知道孩子在家里应该怎样训练生活的自理能力吗?您会指导家长去做吗?特殊儿童幼儿园融合教育方案——生活融合辅助计划(以***儿童为例由幼儿园辅助人员完成完成时间:年月说明:“生活融合辅助计划”需要制定的是孩子在现有基础上的生活融合的最近发展目标,即孩子下一步要做到的目标。
这个辅助计划需要执行一段时间,最多不超过半年,然后,按照半年以后的实际情况,重新回答基线问卷,重新制定辅助计划。
一、实现生活融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由幼儿园教师或者融合教育指导教师制定)1、有同龄儿童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
2、饮食起居习惯符合正常儿童的基本规律,没有明显的特殊化要求。
3、有模仿别人、跟随别人的意识和能力。
4、能听懂老师的集体指令和个别指令,能按照老师的指令做事情。
5、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二、孩子目前能做到的有哪些方面?1、基本具有同龄儿童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吃饭,用筷子吃饭、饭较少撒在外面;会自己穿衣服,裤子会分清前后,衣服提醒后有时也可以,会拉拉链;会脱衣服,但脱后要提醒翻过来,能把衣服都放置在一处,但不愿叠好再放;会洗脸,自己拿脸盆、毛巾、接水、拧毛巾、擦脸、倒水、挂毛巾;会刷牙,自己拿用具、挤牙膏、上下刷牙、放回用具,但挤牙膏的数量控制不好,需要辅助,将牙刷反过来刷牙时需要辅助;会自己上厕所,分清男女厕所,一条一条提裤子,但不太会擦屁股。
2、能表达自己的生理需要。
比如上厕所、喝水、想吃什么、身上痒。
3、饮食起居基本有规律。
不太挑食;中午午睡;入睡时间基本有规律。
4、在老师针对他的单独指令下能完全按照指令执行,有时也会在集体指令下执行,但情况不多。
比如,喝水、上厕所。
5、可以跟随、模仿别人的行动。
比如,在没有听清老师的指令下会随大家拿椅子、上厕所。
6、在情绪和身体良好的情况下,能通过劝说和讲道理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三、孩子目前不能做到的有哪些方面?1、自己不能独自完成有较多程序的生活自理事情。
比如,刷牙、洗脸、吃饭、穿衣时需要有人在旁提醒和监督,否则会开小差,不能自己完成每一个程序,坚持到最后。
洗手不擦香皂或是洗完手不擦手。
2、不能表达自己的高级生理需要。
比如,热了要脱衣服,想买一件新衣服,身体何处不舒服。
3、不会先向老师报告后再去上厕所。
4、听集体指令的能力差。
比如,当指令是2个以上、老师对全班讲解的时候。
没有主动听取信息的能力,经常需要个别提醒;不能区分让男孩还是让女孩去喝水。
5、有故意的不当行为。
比如,把水或饭故意撒在地上;遇到不喜欢吃的菜时会把菜夹到其他小朋友碗里;去闻小朋友衣服;想拿走幼儿园的东西。
6、不能理解集体生活应有规范和秩序的意义。
7、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能理解的事情或者受挫折以后有情绪问题,出现不良习惯,比如发脾气。
比如,看见别的小朋友会摆一种形状的积木,自己不会,去把别的小朋友摆的弄坏。
比如,操场事件。
8、不能区分老师的批评对象。
比如,听见老师在大声批评其他小朋友做的不对,以为是自己,然后就会主动训斥自己,闹一下。
四、生活融合教育辅助计划1、提高听老师集体指令的能力,使大多数起居活动能在老师的集体指令下完成。
比如,老师说“小朋友去小便、洗手,喝一大杯水”,可以按顺序和要求都做做到。
能分辨出老师是在说“让男孩”去还是让“女孩去”。
辅助的方法是:在能够预知到老师将会下达指令之前,提醒他仔细听老师要说什么,如果他按要求或模仿别人做了,就给予表扬;听完之后如果他不做出反应,问他老师刚才说了什么,让其回答并执行;如果他回答不出来,直接告诉他老师说了什么,然后再叮嘱他必须仔细听老师的话,以及不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向老师提出请求和要求。
比如,学会在上厕所之前向老师报告,在没有被分到筷子的情况下向老师报告。
3、将需要提醒才能完成的事情,提高到不再提示或偶尔提示。
比如,便后主动洗手;到幼儿园以后自己脱去外衣,把东西放到柜子里;吃完饭自己送碗筷。
4、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比如,故意撒水撒饭给小朋友他不想吃的菜,闻小朋友衣服。
辅助方法:告诉他不想喝水或吃饭时可以主动向老师表示,经老师允许后,将水、饭、菜放到该放的地方。
告诉他可以向小朋友表示,你的衣服很漂亮,去闻小朋友的衣服不礼貌,小朋友就不喜欢和他玩了。
5、在他能做到的事情上,提高完成任务的速度。
比如,提裤子。
6、学会区分老师在对谁说话。
比如,看到老师在对别的小朋友说话时,告诉他或问他老师在对谁说话。
7、逐渐培养自我意识,学会区分物品的归属。
比如,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回家”。
可以剥夺他对某个物品的所属权,让他感受。
8、及时教他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减少情绪的发作。
9、利用孩子喜欢被表扬尤其是被表扬为“你真厉害”的心理,让其理解集体生活有规范和秩序的意义。
比如,让其关注别的孩子因为好的行为而受到了表扬;如果他做的好,请老师增加表扬他的次数,说“你真厉害”,如果不适合当众表扬,个别表扬也可以。
10、在家庭逐步撤除语言提示让其独自完成各种自理技能。
同时,学习新技能:擦屁股,系带子。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应用辅导6 ——怎么让孩子坐下来“让孩子听话,安静地坐下来,跟随大人进行活动、学习,让我们将我们的教学内容按照计划顺利地完成,以后孩子在学校学习时,这是基本的前提保证,没有这点,它的后果是,第一,孩子不能被集体接受,第二,孩子不能学到东西。
因为学校的学习从来都是学生跟随老师,而不是老师跟随学生,从来都是集体教学,而不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
”这是我们家长着急让孩子坐下来的理由。
孩子上了幼儿园,很多家长会看到:“和同龄孩子比较起来,别人都可以坐下来,跟随老师活动、学习,而我的孩子却不行,只要孩子能实现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学习,能通过集体注意学到东西,哪怕他吃饭、穿衣落后于同龄孩子,我们也是情愿的,那样我并不认为孩子太不正常,而他不能像别人那样坐下来,到处乱跑,实在是太不正常了。
因为孩子不能坐下来,我们想教他什么,都显得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我们牵不动孩子,总是孩子牵着我们走。
”所以,让孩子坐下来是老师,家长认为很看重的训练科目。
于是,为了实现让孩子坐下来,强制孩子,硬让他坐,哭闹我们都无动于衷,还有的父母使用强化物,坐下来给强化物,通常是孩子爱吃的东西。
如果孩子能做下来,学习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孤独症孩子的障碍,不是学不会东西,而是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和对学习规范的执行上落后于同龄儿童。
记得我弟弟的女儿6岁多的时候,很不配合大人,喜欢躺在地上,我对弟弟说:“现在你教他听一个故事”,弟弟说:“那你先让他从地上起来,只要他坐起来了,我就能教会她”。
我说:“你废话,所谓的教她就是让她从地上起来,你的难点是怎么让她从地上起来,如果她已经知道要从地上起来了,那么,也就用不着你了,比你笨得多的人都可以教她”。
“坐下来,听我说”实现这一目的,有三种方式:1、强制型。
把孩子揪过来,强制性按在椅子上,只要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力气就可以了完成。
但是,如果孩子是被强制的,第一,坐下来的动作完成了,但是,快乐情绪失去了。
第二,勉强坐下来了,但是,孩子肯定配合不好。
第三,孩子没有理解坐下来的必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坐下来。
从长远看,如果坐下来是被迫的,谁强迫他,就会造成孩子与强制者的关系的疏远,造成孩子对“坐下来”的逆反。
2、诱导型。
用强化物诱导孩子坐下来,只要做对了,就强化,错了就惩罚。
用强化物可以让孩子完成坐下来的行为,孩子的情绪状态也比较好,能够有一定程度的配合,但是,第一,孩子的兴趣点不在于坐下来要做的事情上,而在于强化物本身,第二,孩子不理解坐下来的必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坐下来,孩子建立的是“坐下来和强化物的关系”,而不是“坐下来和规范要求“的关系,坐下来的行为,对孩子自己来说不具有理解性。
所以,第三,离开了强化物的诱导,或者,虽然坐下来了,一旦孩子发现坐下来以后并不愉快时,孩子本能地马上就离开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