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迁移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人口迁移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得知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但近年来有了减缓的趋势;城镇新增人口、农村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和农村向城镇净迁入人口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率也在快速增长后有了一定的回落。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人口城市化减缓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内容会因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区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城市化的人口学动因主要是人口迁移。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状况,针对近年来农村向城镇迁移减缓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促进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对策。

一、中国城市化及人口迁移的状况及趋势
(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及特征分析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根据城市化水平的公式计算中国九十年代至今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

分析得知,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但近年来有减缓的趋势
从发展阶段来看,1990-199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属于缓慢增长
型;1996年,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突破30%,达到30.48%,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96-1999年属于迅速增长型;2000-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又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期,且增长速度不断减缓。

1996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1996以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90年的26.41%到1995年的29.04%,6年间增加了2.63%,年平均增长0.438个百分比。

1996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30%,为30.48%,此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这符合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城市化水平由1996年的30.48%增长到2009年的46.59%,14年间增长了16.11%,年平均增长1.151个百分比。

但自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开始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从城市化水平的绝对量看,年平均增长了1.037个百分点,低于1996-1999年的平均水平1.435;从增长速度来看,由2000年的4.14%减少到了2009年的1.99%。

(二)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及趋势分析
利用人口迁移的相关公式:
城镇人口自然增长数=上一年末城镇人口数*当年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贡献率=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城镇新增人口;农村向城镇净迁移人口=城镇新增人口-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农村向城镇净迁入贡献率=农村向城镇迁入人口/城镇新增人口
计算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相关数据,分析得知城镇新增人口和农村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较大,但都呈现递减的趋势。

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发展一致,中国人口迁移从2000以来也呈现出递减的态势。

2000-2009年期间,城镇年新增人口呈现递减趋势,由2000年的2158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1519万人;农村向城镇净迁入人口的增长趋势在递减,由2000年的1826.39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1212.63万人;农村向城镇净迁人人口对城镇新增人口的贡献率也呈递减趋势,由84.63%降低到79.83%。

农村向城镇净迁移人口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2000-2009年间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占城镇人口增长的百分比的平均值为82.75%,高于1978-1999年的平均值75%[2]。

二、中国城市化减缓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素质低,阻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条主要途径,所以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制约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使得农村人口快速增长,而城市因其自身发展的限制又不能及时吸收,从而就会降低人口城镇化水平。

此外,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低也会阻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因为农村人口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向城市转移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其转移。

(二)城市供给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化速度减缓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成立后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将城市的功能定位于生产,而忽视了城市这个系统应具备的其
他功能,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农村人口纷纷在城市寻求发展,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供给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产生的“城市病”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影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还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农民工现象。

(三)现行的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目前,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他们有着强烈的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愿望。

但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合理迁移。

再者附着于其上的社会福利,如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待遇的城乡二元性更加重了对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阻碍。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并不能享有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待遇,还可能失去其从集体土地中获得的收入,这种现实影响了农村人口迁移的积极性。

三、促进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对策
(一)降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
首先要在农村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降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最后,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使其具有接受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进入城市后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二)加大城市供给的力度
加大城市供给的力度,最直观的就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和现有城区面积的扩大,但更重要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应充当领导、管理、协调、控制、桥梁的角色,直接参与、组织城市的建设。

政府要主动创新城市化建设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城市的聚集效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新机制。

(三)改革户籍及社会保障、就业等配套制度,使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后拥有公平的权利
以常住地登记户口,取消户口特权。

今后不再实行公民的日常生活、物资利益与户口挂钩的原则,从而改变户口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不再因户口而被歧视,能在公民身份、人格地位、社会福利等上与城市居民平等无差异。

只要农业人口拥有劳动技能,就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

只要农业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就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促进中国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许抄军.罗能生.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统计研究,2008年2月
[3]段敏芳.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迁移.统计与决策,2005年2月
作者简介:俞颖奇(1987-),女,汉族,江西上饶人,中央民族
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理论;周晶晶(1987-),女,回族,河南开封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理论;刘世状(1992-),女,汉族,山东乳山人,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2010级审计学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审计学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