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专题一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专题一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 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 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 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 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 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 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 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 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 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 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 清代对台湾的移民 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 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 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 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 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 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 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清 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 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 “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 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②国际人口迁移。
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年)的迁移活动。国际迁移在历史上曾不断发生,其 中规模最大的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从旧大陆向新大 陆的迁移高潮。近代国际迁移的主要方向为:①欧洲继 续向新大陆迁移;②非洲黑奴被迫贩往美洲;③中国人、 日本人、印度人开始迁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迁移的特点发生变化:持续了 数百年向新大陆的迁移已近尾声;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 达国家的外籍工人越来越多;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频爆 发而不断产生国际难民。 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前:由旧大陆迁往新大 陆集团性、大批量;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 家短期流动。
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 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矛盾,为随后的两晋南 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 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 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 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 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 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 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 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 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 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 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 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 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 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 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 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此外,秦、 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 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 直至震撼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 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 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 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 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 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 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 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 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新中国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 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1.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 2.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 3.1977年-1984年,回升时期 从迁移方向上看: 中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 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迁移原因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 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 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 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 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C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 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 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 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 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 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小结归纳
A、迁移原因:主要有政治需要、战乱逃难和经济谋生三种。 B、迁移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 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C、迁移影响: 给迁入地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迁入地的 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利于加强对当地的管理;保卫了边疆等。 但由于人地矛盾突出,也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D、历史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充分合理的利 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 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
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 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 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 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 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 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 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 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 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 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 “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 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 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 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 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 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
改革开放
1.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 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2.流向: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 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原因: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 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 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 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 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 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 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 (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 “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 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 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 (2)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 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 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 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 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 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 (13分) 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 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