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练习册答案(第一学期)

高一地理练习册答案(第一学期)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填空1、恒星、星云2、矮行星、彗星(流行群)3、木星、水星;水星、海王星;金星、火星,金星二、选择1、A2、D3、B4、A5、?6、C7、C、D8、B、C三、连线略四、读图分析1、(1)A、C、B、D (2)D、B、C、A2、略3、(1)日冕、色球、光球(2)、太阳黑子→光球太阳风→日冕耀斑→色球(3)光球→六千多K 色球→四五千至几万K日冕→几百万K (4)A、C五、简答1、恒星能自己发光;星云与恒星比,具有质量大、体积小和密度小的特点。

2、行星由固体物质组成;彗星由冰物质组成,质量很小。

专题2地球的伙伴——月球一、选择1、C2、D3、A、C、D4、A、B二、读图分析1、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2、A、C3、大三、判断(每句话都有不当之处:轰鸣、凛冽的寒风、沉重的、艰难跋涉、一点星光也没有、电闪雷鸣、照亮、飞扬的等)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填空1、1957;19812、地月、太阳、银河3、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二、选择1、D2、A3、C4、A、B、C三、读图分析C、B、E、D、A专题4地球的运动一、填空1、赤道,两极2、西十二,东十二3、减一天4、1,快;7,慢5、黄赤交角,23°26′6、23°26′,北回归线,南回归线7、春分,秋分, 0°8、23°26′S,0° 9、最长、最短,昼,极昼;极夜10、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更替二、选择1、B2、D3、C4、A5、B6、D7、D8、B9、A 10、C 11、C三、读图分析1(1)__南__、__北__。

(2)A.__30°S__,__45°E__;B.__30°N__,__135°W__。

(3)__东南<SE>__,__正西<W>__。

(4)__0点__,__21点__。

2、(1)__D__,__B__。

(2)__东__、__90__、__东6__。

(3)__8__,__C__。

3、(1)23°26′S;66°34′N(2)蛾眉月(3)C4、(1)__拉萨__,__哈尔滨__,__1小时25分__。

(2)__哈尔滨__,__拉萨__。

5、(1)__北__。

(2)__赤道__,__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__。

(3)__秋分__,__春季__。

6、(1)<逆时针方向>。

(2)A。

(3)B。

(4)D、B、C、A。

(5)B、D、D、A。

(6)C。

7、(1)12月22日。

(2)昼夜平分。

(3)正东。

(4)23°26′N。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板块运动一、填空1、大陆漂移、海底扩张2、稳定、地壳运动的活跃3、烈度、震级4、环太平洋、红海沿岸和东非、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洋底二、选择1、B2、D3、C4、C5、B、C、D6、A、B7、B、C三、连线大西洋→板块张裂喜马拉雅山→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太平洋西部岛弧→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碰撞四、读图分析1、(1)略(2)太平洋、南极洲(3)A、A、B2、(1)略(2)C、D、A、B、D五、简答地球上大部分的地震和火山都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板块交界处因发生张裂或碰撞,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交界处是地壳的薄弱地带,地球内部的岩浆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专题6岩石与矿物一、填空1、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石英、黑云母、长石3、化石4、花岗岩、石英砂岩、变质岩二、读图分析选择1、D2、C3、D4、B5、A6、A7、A8、A、B、E 9、A、F 10、A、B三、连线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砂岩→碎屑类沉积岩石灰岩→化学类沉积岩大理岩→变质岩四、读图分析1、岩浆C A B变质 B C 沉积2、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矿产3、(1)氧、硅(2)铝 C (3)C五、简答1、岩石圈中的物质是不断循环。

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在地下冷凝结晶的称为侵入岩,喷出地表的为喷出岩。

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深处的岩石亦会出路地表。

出路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原有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

地壳运动还会使岩石俯冲插入地幔重新熔化为岩浆。

2、沉积岩沉积的过程是自下而上层层叠置,能看到明显的层理构造,岩层中常保存有沉积时期的动植物化石,指示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说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专题7地貌一、填空1、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2、侵蚀、堆积3、高寒、缺氧、冻土4、山峰;盆地、洼地5、严重、25、种植业6、重庆、济南、武汉、拉萨、哈尔滨二、选择1、A2、B3、B4、A5、A、D6、A、C7、B、C、D8、A、D9、B、C 10、A、C、D 11、B、D 12、C、D三、读图分析1、(1)①③②④⑤⑥ abc 。

①②③④ ⑤⑥(2)D、B (3)B 沉积 A 侵蚀2、(1)长江所处经纬度及河口形状(2)A 位于河流的凹岸水流冲刷强,吃水深。

(3)左长江口段,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江水不断侵蚀南岸,导致长江口南侧河道宽阔,水道也相应的不断南移。

岛屿北侧河道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沉积,最终与北岸相连。

(4)主要是由于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在下游沉积所致。

3、(1)山地 500 200 (2)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3)陡、缓(4)1300、1100、2000 (5)西北、东南(6)林、东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可适当开垦。

(7)略注意比例尺,确定MN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及间距,连接成圆滑的曲线。

四、连线略五、简答1、黄土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因此,易采取修建水平梯田、蓄水灌溉以及植树种草等措施。

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溶洞和地下河漏水,地表水严重缺乏,因兴修水利,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2、从三条岸线时间间隔判断,上海陆地形成速度不断加快。

说明由于中上游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活动的加剧,植被破坏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沉积速度加快。

3、减少抽取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回灌等措施,控制地面沉降。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连线略二、选择1、B2、B3、B4、B三、读图分析1.(1)A、C,A(2)B,D。

(3)该层中的臭氧吸收了较多的太阳紫外线辐射。

(4)A,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m),近地面的大气层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下热上冷,垂直对流运动显著;该层集中了约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

2.(1)臭氧、水汽、尘埃(2) D、C、B(3)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4)晴朗的夜间水汽和云量稀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热量损失较多,常出现霜冻。

(5)两地多阴雨天气,大气透明度小,日照时间短,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而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大,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专题9 行星风系一、选择1、A2、C3、C4、D5、B二、读图分析1.(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地球自转偏向力。

(2)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3)东北风,西南风2.(1)赤道低气压带,西风带(2)√ √√ × √ ×3.A 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B 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C 较多;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来自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辐合上升,降水较多4.(1)经过的大陆降水东部多,西部少。

(2)受副高和来自内陆的信风交替控制;西岸又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强5.(1)① ② ④ ⑤ ④ ⑤(2)以赤道为“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广;主要原因:非洲大陆大部位于热带,且赤道横贯非洲大陆中部。

(3)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

(4)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炎热干燥西风带温和湿润专题10季风一、选择1、B2、A3、D4、A5、C6、D7、D二、读图分析1、(1)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而形成的(2)东南季风高温多雨洪涝(3)西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2、(1)夏海洋陆地海洋同纬度陆地温度高于海洋(2)印度低压撒哈拉3、(1)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A(3)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好(4)气温已从盛夏的酷暑中回落,降水少。

4、(1)、A—沈阳;B—济南;C—武汉;D—广州;E—兰州;F-乌鲁木齐(2)、F(A也差不多)40℃ 寒冷干燥。

(3)、20℃;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4)、递减夏季暖湿气流由东南季风吹向陆地,降水量沿海多于陆地,南方多于北方。

(5)、递减越往内陆,受海洋影响越小5、(1)C;B。

(2)夏季水热条件配合好(雨热同季)。

(3)春季:春旱,多风沙(沙尘暴)。

夏季:多旱涝灾害。

(4)有利:雨热同期,夏季普遍高温。

不利:季风进退造成旱涝灾害多;冬季风影响范围大,降水不足。

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一、选择1、A2、B3、B二、读图表分析1、(1)乙气压梯度力大(2)A 气旋台风狂风、暴雨、巨浪、狂潮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2、冷锋过境时出现大风、降雪天气,过境后受冷空气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3、(1)高晴朗(2)低阴雨(3)冷暖 B 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好。

(4)暖阴雨升高降低连续性降水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一、选择1、B2、A3、C4、A5、A6、BCDEFGH二、读图分析1、(1)A-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原状B-天然气广泛取代煤C-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2)0.3 0.13 0.2(3)使用后零排放,无污染,可再生。

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2、(1)B C F(2)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

(3)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暴露在外的文物古迹。

(4)森林枯死淡水生物死亡3、增加绿地面积开挖人工湖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等4、(1)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2)大量使用煤、石油大量破坏植被途径:改变能源结构,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植树造林。

加强国际合作。

第四篇水环境专题13水循环一、读图分析1、(1)①水汽输送;②降水;③蒸发;④地表径流;⑤地下径流;⑥植物蒸腾。

(2)①地表径流;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三峡工程、小浪底(修建水库),“三北”防护林(植树造林),引水灌溉等。

②作参考:如影响水汽输送,通过干扰台风形成源地的海面状况或运行路线;降水、地下径流、蒸发等(3)跨海面和陆地,范围较广,下垫面较为复杂③①②④⑤以陆地为主,主要位于内陆地区③⑥②以海面为主,主要位于大洋中部地区③②2、(1)冰川融水夏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