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必读名著《呐喊》专题简析

高考必读名著《呐喊》专题简析


3、狂人从历史展开联想:“易子而食”、“食肉寝皮”
4、上升到纲常名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 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 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吃人’!”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 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 几片肉”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狂人,显然不仅是狂人自 身,而且是代指处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之下的“中 国人”,这无疑说,纲常名教害了所有的中国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呐喊》收 1918-1922 年所写的 14 篇小说(初 版时收入 15 篇, 1930 年 1 月第 13 次印刷时抽出 《不周山》一篇) 《彷徨》收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鲁 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 他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 争,一面又由于还没有与当时正在走向高 潮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暂时还没有看清历 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成了游勇,布不 成阵”,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 之感。
课前热身
6、《明天》描述了寡妇 的孤苦不幸和坚忍善良。在种 种灾难面前,她的精神支柱是对于明天的幻想:丈夫死了,希 望着儿子;儿子病了,寄希望于庸医;儿子死了,又盼望能梦 见儿子。
7、 《
》也是一篇杰作,它以张勋复辟为背景,描写了这 场复辟丑剧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风波,地方复辟势力的代表 是 。 8、《 》、《 》是两篇充满诗情画意、带有浓郁抒情 散文气息的作品,均采用第一人陈的写法,有作者经历的印痕。 9、《 》以亲切的笔触记叙作者与俄国盲诗人 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憎恶。 的
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 他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 不符合韦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
他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 党,说“杀头好看”
他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 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如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的深恶痛绝 他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受了凌辱不敢反抗,转而欺侮更 弱小者。
鲁迅的态度及手法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
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的憎恶、鄙视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小结
1、通读,能大致概括每一篇的内容,篇幅较长的能 转述其中的细节。
2、了解文学常识、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
3、作一些简单的类型化的归纳,比如《呐喊》主要 探讨了几类人的生活和命运,可以在已有资料的基 础上作一些思考。
一、《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 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
1、首先揭示了狂人周围的环境:人们对狂人的围观、注 视、议论,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 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 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 2、通过狂人的联想,把狂人所处的环境扩展到广大的社 会: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的挖人心肝煎炒了吃,去年城里 杀了犯人时还有痨病者用馒头蘸血吃,吃徐锡麟,构成了 吃人的社会网络。
补充说明:名教
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 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 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 主要就是三纲五常。 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 “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 “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 于自然;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 自然”的思想。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 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呐喊》命名的缘由:
讲义第二页和红皮本55页题目 1 、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 使他们起来抗争,发出战斗的呐喊。 “揭出病苦,引 起疗救的注意”。 2 、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 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不惮于前 驱”。
主要依据是《<呐喊>自序》中的表述
《呐喊》专题简析
江阴高中 李春来倾情制作
1912年,辛亥革命后所摄
1932年11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操场演讲
课前热身
1、写出《呐喊》14篇小说的名字
2、 《
》 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 《 》是《呐喊》里的中篇,采用改造过的章回体小 说的形式,分九章讲了一个个既独立又关联的故事。 4、《白光》描写老塾师 在第16回科考落第后,沉 溺于小你找幻觉中“白光”——即幻想掘出祖先埋在地下的金 银财宝,结果一无所获,疯癫落水而亡的故事。 5、 《 》 以清末女革命家秋瑾遇难为背景,揭示了庸 众对革命的隔膜。本文独具匠心地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 智、信”。
二、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从来如此,便对么?”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救救孩子”。
三、手法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摹写,一切细节,无不切合 “迫害狂”患者的症状,外界事物在他病态的思维过 程中,由联想、经夸张以至歪曲的推理,终于成了荒 谬的妄想。——实写人物 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 象征主义完成的。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 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 ——虚写寓意
阿Q与革命
阿Q的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 合成的产物。
“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深恶痛绝之” “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醉卧土谷祠,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厌恶没有辫 子的人,不喜欢女人“脚太大”,革命党只是“穿崇祯皇帝 的素”,“要什么就有什么”,“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 太爷”……
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根源
1、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 2、自然经济下自给自养的生活,也容易产生自满自 足的心理 3、小生产是以家长制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在外受尽 地主富豪的欺压,回到家里仍要维护自己家长的权威 4、并非农民独有,半殖民地,它更严重地弥漫在那 些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封建统治者中。
中山大学 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阿Q正传》简说
关于阿Q形象的理解
1、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式的贫苦农民
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
没有固定的职业,打短工、做帮工
“恋爱悲剧”后,最后一件布衫、毡帽也被敲诈走了 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 的狡猾。
2 、阿 Q 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 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 民。
课前热身
10、《 》表现城市劳动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和知识者对于 车夫人道品质的赞誉,并转而对自身个人主义思想进行自省。
11、《 》通过主人公N先生的一番谈论,抨击历代反动派 反对改革,迫害人民的罪行,指出:“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 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12、《 》描写教员兼公务员的,因当局长期欠薪,窘困 得连端午节也过不去,既暴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也表现 了小公务员的虚伪。 13、《 》记叙弱小可爱的小白兔为贪婪凶恶的黑 猫所吞噬的故事。
篇目:
《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狂人日记》简说
鲁迅自述,受到俄国的果戈理同名小说与尼采思想的 影响,但“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 人的渺茫”。 小说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 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 抨击了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产生根源(红皮本或参 考讲义)
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你 算什么东西。” 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能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他说别人“还 不配”
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第一”
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忘却”这件祖传法宝。 一言以蔽之,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 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等。今人以人类学内涵来探 讨也有其合理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