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

诗歌鉴赏答案(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试题分析】要解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

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

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

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

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

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答案】早春(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

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

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

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

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

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

审好题,方能答好题。

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福建卷)(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3分)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

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

(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