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30条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结构,理解课程目标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领会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体系,了解相邻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包括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物理教师也需要了解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
第3条熟悉所教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重点章节。
理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实验探究”“迷你实验室”“讨论与交流”“信息窗”“实践与总结”及“作业”等栏目所起的作用,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高中物理还应该关心每一章的章首语、图片、“科学足迹”“问题与练习”“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演示和实验等等。
第4条从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通过物理课学习逐步形成“重要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第5条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
了解学生前一堂课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
点。
第6条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按课时为单位编写教学设计,每个教学设计内容详实、结构完整、要求恰当,提倡适当超前备课。
第7条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师生活动,包括探究的指导、提问内容与次数、媒体的使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第8条设计科学的教法、学法,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体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应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提升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9条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四个维度及其划分的水平,结合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所培养学生的学业目标而确定的。
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标准分五级水平,其中水平二是针对高中毕业的水平要求,水平四是针对进入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学习应达到的水平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通过
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及相关水平的达成。
第10条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制作、加工、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精心设计实验,包括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实验和小实验等。
第11条做好实验准备,每个实验都要在课前充分预设,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率。
实验操作要规范。
必须对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作明确的提醒,排除安全隐患。
第12条实验中既要重视先进手段和技术的利用,又要重视自制教具“大型化”和“小型化”的开发,提高实验观测效果,使演示实验清晰明了。
第13条在实验操作前要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主要操作步骤、重要仪器使用规则以及观察要点。
重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尊重实验事实,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创新实验。
第14条注重科学探究教学,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筛选出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学生又有能力进行探究的问题。
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实验和其他科学探究活动。
第15条让学生清楚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探究活动的安排要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
第16条让学生先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
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培养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
第17条运用多元激励,创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问题探究氛围。
启发学生积极有效思维,为问题的解决出主意、想办法。
第18条重视教与学的过程、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结论尽量由学生从感悟中去发现、归纳和总结。
第19条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学生乐学、会学、快学、多学。
第20条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指向明确、语言科学,板书设计合理,呈现问题的研究过程。
运用多种方式,对课堂学习进行小结、归纳反思。
重视所学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注重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反思。
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反馈评价要有机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作业与评价
第21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拟定作业题目。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运用。
布置的作业要教师先做、内容精选、分量适当、难易适度、
分层要求。
第22条书面作业要提出格式要求,强调书写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23条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批改字迹端正,打上等级或写上评语。
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通过面批加以解决。
对于突出的、有共性的作业错误要及时讲评,并作必要的记载,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
第24条对科学学习的评价应采用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书面测试、个人成长记录等方法,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的全貌。
第25条对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的评价,既要重视评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又要重视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
第26条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注重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应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7条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应依据学生在科学课程各类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热情关注、是否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结果、是否有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等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变化。
高中物理的评价要目的明确、可信有效、全面深入、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激励进步,还要通过课堂问答、书面评语、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阶段性测验来实现日常学习评价。
四、教学资源
第28条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地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29条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网络设施、影像资料、模型、挂图以及校园环境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利用全国、市、区物理教师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借鉴,相互研讨解决疑难问题。
建议教师自订至少一种物理教学专业杂志,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物理教学专业素养。
第30条挖掘物理课程的校外资源,与青少年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建立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