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柏 菊(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摘 要:直觉决策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对经典的“理性人”追求“最优决策”的决策假说提出了挑战,而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决策方法的研究也是当今决策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本文对直觉决策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决策理论;直觉决策;形象思维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5-0140-08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I n tu iti ve D ec isi on-mak i n g ResearchBA I Ju(College of Econo m ics and M anage m ent,N anji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 anjing210094,China)Abstract:I ntuitive decisi on-making means t o study decisi on-making behavi or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i m age thinking. It has posed a challenge t o the classic decisi on-making hypotheses which seek“op ti m al decisi on”based on“rati onal pers on”.The intuiti on decisi on-making based on i m age thinking is als o the new trend on t oday’s decisi on theory.This paper retr os pect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intuitive decisi on-making and points out the possible future areas of research. Key words:decisi on-making theory;intuitive decisi on-making;i m aginal thinking 一、引言经典的决策理论在“理性人”的前提下提出了各种“最优决策”方法,然而这一假设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挑战[1],传统理性逻辑决策过程与现实的、客观的决策环境不完全一致也导致了行为决策研究的深入。

20世纪40年代,西蒙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成果对组织行为和决策心理机制进行了充分研究,使直觉决策研究初具模型[2]。

在此模型中,决策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们是决策系统最具活力的要素。

决策不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逻辑推断过程,而是掺杂着决策者文化情感、直觉顿悟、认知模式、价值取向、主观偏好、创造性思维等非逻辑成分在内的复杂认知过程。

由此,人们在继续探究基于逻辑思维的决策行为的同时,又从直觉形象思维的角度去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近年来直觉决策在决策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管理学家普遍认同。

从系统的角度看,决策系统不再是由决策问题与决策环境组成,而是由决策问题子系统、决策者子系统及决策环境子系统所构成[3]。

决策问题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在研究企业资源配置问题时,企业这个由人员、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构成的系统就是研究的问题系统。

而每一个 收稿日期:2007-12-27 修回日期:2008-04-25作者简介:柏 菊(197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041决策者自身也是具有复杂心理及生理结构的有机系统。

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观等对问题及环境的认识影响巨大。

决策应是决策主体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心理过程,直觉决策能力是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决策的必备能力之一[4]。

本文就此将对直觉决策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并指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图1 决策问题构成系统二、直觉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之说决策行为学认为人类进行的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intuitive decisi on -making,有学者译为直感决策等)两种方式。

关于直觉决策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直觉决策可以定性地描述为: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在决策者认知模式、知识、情感、决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通过情景估计对决策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并通过逐步挖掘的过程来找到满意方案,最终做出决策的一种决策模式,是理性决策之外的另一种决策模式。

由于直觉决策的决策效果难以度量、决策过程难以描述和控制,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决策理论学家的重视。

198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W.Spanley 提出的“两半脑思维分工”理论为直觉决策奠定了生理基础[5]。

该理论认为,人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两个半球按照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左半脑司职逻辑思维,表现为利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右半脑主宰形象思维,具有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思维能力,心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

人们以左半脑逻辑思维为主的决策过程称为理性决策,而以右半脑形象思维的决策称为直觉决策。

我国学者杨乃定、李怀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直觉思维[6],只是观察视角不同,“从思维对象来看,用‘形象’思维较贴近,用思维主体来看,用‘直觉’较顺。

”迄今为止以运筹学、控制论、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基于逻辑的理性决策模式研究已日臻成熟,且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性决策的出发点是提供一套规则,以综合反映人们的优先观念和对不确定前景的信念,从而选择出满意的方案。

而与之对应的是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行为决策模式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发展缓慢,且大多数研究成果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获得的,并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一模式强调的是与理性模式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主要依靠直觉或感觉而不是事实做出决策。

直觉模式使用直觉和感应来做出决策,从总体把握事情的全局和整体。

在没有充足的信息或是数据的情况下,通过直觉理解和一闪而过的领悟来决策。

以右脑为管理框架的决策倾向于采取非正式的方法,决策者以某种更非结构化的、流动的、自发性的方式来做出决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直觉决策强调再认识过程,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

人类通过存储经验事物和在适当情况下对情境的再认,获得该种技能。

决策过程既是搜索过程,又需要对熟悉的模式做出快速识别。

如果没有基于先前经验的识别或再认,在复杂空间里的思维便会像蜗牛爬行那般缓慢。

决策者的决策经验,是决策者对心理活动规律的认知和运用程度。

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决策又是理性的,和逻辑思维一起融合于决策过程中。

三、直觉决策发展回顾(一)国外研究回顾直觉与管理、决策理论方面的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致研究情况如下。

1.直觉决策理论的萌芽阶段(1)Chester Barnard 的“非逻辑过程”,奠定了直觉决策的研究基础近代首先向理性决策模式提出挑战的是Chester Barnard[7]。

他描述了决策中的“非逻辑过程”,尽管当时他并没有把对这种“非逻辑过程”的认识上升为直觉过程,但却奠定了对直觉决策研究的基础。

1938年Chester Barnard 在名为《Func 2141ti ons of the Executive》[8]的书中收录了1936年他在Princet on讲演的一篇论文“M ind in Everyday Af2 fairs”。

论文的中心是对决策过程中的“逻辑性和非逻辑性”展开比较研究。

论文指出,“逻辑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想法,能够用文字或是其他象征性的东西来表达,也就是说它是理性的。

“非逻辑的过程”是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或者说是非理性的。

它由大量的事实、模式、概念、技术所组成,只能通过判断、决策和行为来理解。

论文还指出科学家不喜欢依靠规范的理性分析来做决策,而是更喜欢依靠直觉和判断来决策。

虽然Barnard没有提供逻辑和非逻辑的区分标准,但他指出了这两种决策类型的特点,至少能让人们在更极端的情况下来加以区分。

在逻辑决策中,目标和选项是清晰的,结果可以通过选项间的计算得出。

在非逻辑(直觉)决策中,决策条件和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而且变化的很快以至于决策者不能用常规的连续习惯分析条件,决策者常常不能诚实地对决策过程做出评价,也不能有根据地判断决策是否正确。

因此,决策者要对直觉决策的正确性有极大的信心。

决策者的经验将有益于增强他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

Barnard认为决策中的非逻辑性过程是以知识和经验作为依据的。

非逻辑过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尝试来影响思维。

非逻辑过程的源泉是来自于对直接经验的加工处理、学习和教育。

另一方面这些非逻辑过程的源泉也受心理条件的约束,同时社会环境对这种无意识的尝试也有很大的影响。

(2)西蒙的有限理性与满意原则,使直觉决策初具原型1955年美国人Si m on提出了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原则”[9],使直觉决策研究初具原型。

Si m on提出的决策理论命题首次出现于1947年出版的《行政行为》一书,是对古典经济学规范决策论关于“经济人”假说的批判。

Si m on通过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实地考察后认为,在“理性人”的前提下提出的“最优决策”的经典决策假说并不正确。

理性决策是在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形成的决策。

然而决策者的知识有限、计算能力有限、时间和记忆力有限、价值取向和目标多元化以及决策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决策不可能会完全建立在理性决策的基础之上[10]。

鉴于这些事实,Si m on指出,人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这种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是:(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受直觉选择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的备选方案,而是通过广度搜索、深度搜索、预先搜索等求解活动,寻找满意的决策方案。

(3)在抉择活动阶段,如果决策者遇到满意方案便会终止其搜索的行为。

有限理性原则对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作了比较真实的解释,西蒙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

按照西蒙的观点,决策要实现“满意”程度,必须考虑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直觉决策这一模式。

西蒙把与决策相关的心理基础归纳为学习、记忆和习惯三个方面。

在学习、记忆和习惯这三种心理学因素作用下,西蒙又进一步把行为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刺激—反应模式,即“对一定的刺激毫不踌躇地立即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另一种是犹豫-抉择模式[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