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园林树种的选择与生态配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园林树木栽培中树种选择与配植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树种选择、适地适树、种植密度及树种组成,生态配植。
难点:适地适树的途径与方法,树种的选择与搭配,生态配植。
第一节园林树种的选择一、树种选择的意义与原则应考虑: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使栽培树种最大限度满足生态和观赏效果的需要。
主要原则:1. 适地适树;2. 根据栽植的目的;3. 群植时,选择生态习性差异大的树木;4.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尽可能地综合利用;5. 苗木的来源较多,栽培技术可行,成本不要太高;6. 安全而不污染环境。
[例]行道树的选择:冠大、荫浓;高大乔木,枝下高>2m;树木无臭、无毒,干无刺,花果不污染衣物,耐践踏、耐铺装。
二、适地适树(一) 概念使栽植树种(或品种、类型)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栽植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达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所选树种在相应立地上的最大生长潜力、生态效益与观赏功能。
“树”-树种(或品种、类型)的生物学、生态学及观赏方面的特性。
“地”-栽植地的气候、土壤、生物及污染状况。
(二) 适地适树的标准1. 生物学标准:(1) 栽植能成活;(2) 能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3) 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抗性,有相应的稳定性。
该标准可用立地指数和其它生长指标来评价。
2. 功能标准:(1) 生态效益;(2) 观赏效益;(3) 经济效益。
(三) 途径与方法1.途径:(1) 对应选择(双向选择),包括选树适地和选地适树;(2) 改地适树;(3) 改树适地,包括选种、引种、育种。
关系:(1)为基础,(2) (3)只有在(1)基础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方法充分了解地与树的特性,深入分析树种与立地因子的关系,选择最适树种。
可分两步:先调查分析“地”的特性,然后根据地的特性和栽植目的选择树种。
(1) 地的特性的调查分析:了解栽植地区的大气候与地貌特征;分析绿地类型及其对树木的功能要求;分析栽植地段地面状况及对生长的影响;调查栽植地点的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及环境污染状况;分析生物因子,特别是病虫危害的可能性和可控制的程度。
(2) 树种筛选:在功能效益相似的树种中,选最适树种;对功能与适应性相似的树种,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对乡土树种,应区分中心分布区和边缘分布区;已基本驯化的外来树种(如悬铃木、池杉、刺槐等),可视为乡土树种;新引进树种或类型,从与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似的原产地引种,并经试栽,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均应注意种源的选择。
第二节栽植密度与树种组成一、栽植密度(一) 栽植密度的概念与意义1.概念:2.意义:结构是否合理,群体是否稳定;空间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美学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二) 密度对树木生长发育的影响1. 影响树冠和林冠的发育;2. 影响群体及其组成个体形象的表现程度;3. 影响树干直径和根系生长;4. 影响开花结实。
(三) 确定栽植密度的原则1. 根据栽培目的;2. 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3. 根据立地条件;4. 根据经营要求。
二、树种组成(一) 概念树种组成:群集栽培中构成群体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比例。
单纯树群(纯林、单纯林、单优群体):由一个树种组成的群体。
多为单层树群或单层林。
混交树群(混交林、混植、多优群体):由 2个或 2个以上的树种组成的群体。
每个种树≥10%(二)混交树群的优点1.充分地利用营养空间;2.改善环境的作用好;3.抗性强;4.观赏艺术效果好。
(三)树种混交的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有利(互助)和有害(竞争)两方面。
生态要求差异大,或要求都不高,种间关系以互助为主;反之,以竞争为主。
种间关系随时间和条件不同而发展变化。
因树种搭配、配置密度、配置方式、混交方式及树种在群体中的位置不同而不同。
(四)树种的选择与搭配1.重视主要(基调或主调)树种的选择。
2.为主要树种选择好混交树种。
混交树种有良好的配景作用,且有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土作用或其他效能。
与主要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对环境资源利用最好能互补。
树种之间没有共同的病虫害。
根据所选各个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合理搭配。
重点考虑耐荫性及所处的垂直层次。
垂直配置:上层、中层及下层应分别为阳性、中性及阴性树种。
水平配置:近外缘,特别是南侧外缘附近,可栽植较喜光的树种。
第三节园林树木的引种驯化一、引种驯化的意义树木的引种驯化是通过人工栽培,使野生树成为栽培树,外地树成为本地树的技术经济活动。
引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驯化则是改造引进树木习性确保引种成功的过程。
在树木引种过程中,由于树木易地而栽、易境而生,因此树种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是引种成败的关键。
根据引种的难易程度,可将引种区分为直接引种和间接引种两类。
直接引种指引种栽培的树种,在新的栽培区能够正常开花结实,并能较好地发挥其效益;间接引种则指树木易境栽培后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不能产生预期效果,需要采取某些特殊的选育技术和栽培措施才能促使其正常生长。
引种不仅可丰富本地的树种资源,改善现有树种组成及比例,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平衡的需要。
同时,引种可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我国园林树木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而在常见的园林树木中又有从国外引种栽培的树种,如来自日本的五针松、日本樱花、北海道黄杨;来自印度的雪松;来自北美的刺槐、池杉、广玉兰、湿地松、火炬松;来自大洋洲的桉树;来自地中海地区的月桂、油橄榄等。
此外,还从全国各地的野生树木中发掘栽培了水杉、擎天树、水冬瓜、金花茶等绿化观赏树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园林发展史事实上也是树木的引种史,但目前我国园林建设中的一个倾向却值得引起注意,就是在热衷于从国外、外地引种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发掘与开发我国自身或本地的树种资源。
我国的一些优良珍稀树种,如珙桐、连香树、领春木、香果树等在国内的园林中很少见到,但在欧洲却是十分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引种驯I化原理(一)引种驯化基本原理1.引种地与原产地生态条件,尤其主导因子相似引种易成功园林树木不同于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不仅生长寿命长,而且需要露地栽培,其引种很大程度上受生态条件制约。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温度。
最重要的绝对最高温度、绝对最低温度、积温、年平均气温,以及它们出现的频率的差异性。
(2)雨量。
年降雨量及其季节分配,土壤及空气湿度等是限制树种分布的主导因子之一,除非能采用人工灌溉措施实现常年性的水分调节。
(3)土壤。
土壤酸碱度、质地、矿物质含量及地下水位,对引种有很大影响。
(4)日照。
日照时间长短以及光照强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树木生长发育,这对观花树种更为重要。
2.引种材料遗传适应范围大,引种易成功有的树种自身调节能力强,其适应范围便广。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与品种基因型的杂合程度有关,杂合程度高的品种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引种驯化的注意点1.反对盲目引种盲目引种的结果必然导致引种失败,引种应有明确的目标,所选的树种确具有优点而当地没有替代者。
如经济效益超过当地树种或品种,能提供当地树种或品种不能提供的珍贵产品,能比本地树种或品种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具有某些特殊的优良性状等,如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则引种的意义不大或根本没有引种必要。
除了经济上的目的外,引种前还毖须首先考虑引种对象对新生境的适应性,因此综合考虑树种的各方因素,避免仅从某个角度确定引种对象是十分重要的。
2.提倡慎重推广引种宜逐步进行,切不可在引种的同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应先建立引种预试圃进行栽植试验鉴定引种树种的适应性;再在品种比较圃中选择优良个体,进行区域性栽培试验,找出最适栽培区和一般栽培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种植。
3.选育要有可比性引种可同时结合选育,该项工作要在大量群体中进行,而且要在相对一致的土壤及栽培条件下比较,选出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品种推广应用。
4.加强栽培管理对于引种驯化区的树木,要格外精心管理,为引种树木提供良好环境。
主要栽培措施包括:细致整地、施足基肥,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状;适时中耕、合理灌溉,以提高土壤保水和透气性能;因树追肥、协调元素,满足引种树种的营养生理需求;防治病虫、精心管护。
防除病虫及其他自然灾害对引种树木的危害。
在目前的技术及栽培条件下,可采用人工基质育苗,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植幼苗,逐渐过渡到露地栽培的方法,提高引种的成功率。
三、引种驯化的方法树木引种驯化主要是利用树木的适应性和变异性,人为扩大其分布区及栽植区的范围。
要获得树木引种和驯化的成功,必须详细调查原产地与引种地区生态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充分了解被引入树种的栽培历史;通过选种育种,改变引种对象的遗传特性使其适应新的生态条件;采取合理的措施使环境因子相对适合树种要求。
引种驯化的方法。
一般可归纳为顺应性引种驯化、保护性引种驯化和改造性引种驯化。
1.顺应性引种驯化即直接引进种子或无性系,在此基础上,选择优良个体,进行栽培驯化。
(1)引进种子。
(2)引进无性系。
无性繁殖可很好地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为防止树种某特殊的优良性状的劣变,引进无性系良种,通过扦插、嫁接、组培等无性繁殖获取大量的个体,并作进一步驯化。
(3)种源选择。
2.保护性引种驯化主要是指选择适宜的栽培小地形以及人为改造栽培小环境,以使引种栽植地与引种树种相适应。
选择小地形、小生境,使其更接近引进树种原产地的生态条件的引种方法,又称小气候驯化法,如毛竹北移要求背风向阳进山窝。
3.改造性引种驯化改造性引种驯化栽培技术是指通过人为的干扰,促使树木的生理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增加对某些条件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使之适应新的立地条件的技术措施。
(1)处理种苗。
由种子繁殖的幼苗处于阶段发育的初期,可塑性大较易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对种苗进行有目的的处理,如抗寒性、抗旱性、抗盐碱性的锻炼,应用植物激素处理等,可提高树木抗逆性以适应新的立地环境。
(2)逐渐引种。
当引种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时,需要逐渐引种,逐代迁移驯化。
同时驯化与选择相结合,一方面不断的促使树木逐渐获得适于引进地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从分化的个体中选择优良的个体,促使引种成功。
(3)引种育种。
当直接引种不成功或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需采取育种的手段,改变树木的遗传性。
引进原始材料,运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突变育种等方法来培育适于在引种地区生长的新类型和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