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本科毕业创作说明题目:《情系陕北》创作说明*名:***学号: ************* 专业班级:绘画(油画)(本)1001班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4年4 月28日目录摘要 (1)正文 (1)1.主题与构思 (1)2.资料搜集 (2)3.油画小稿 (2)4.创作过程 (3)4.1构图起稿 (3)4.2特殊技法 (3)4.3深入刻画 (4)5.作品组合与装裱 (4)6.创作感想 (5)结束语 (5)参考文献 (5)作品效果 (6)致谢 (10)《情系陕北》创作说明作者:郭绿荫班级:绘画(油画)(本)1001班学号:2010414040117摘要:本文是对毕业创作《情系陕北》进行的创作说明。
《情系陕北》是以陕北风情为选题,依据陕北黄土和窑洞相结合所进行的创作。
作品选取陕北风情元素,以陕北土家窑洞为主要表现对象,以综合材料为依据的意象表现手法为主,通过组画的形式,传达出陕北人家的特点,从而表现出陕北的风土人情。
本文将从主题立意与构思、构图、技法等方面对本次毕业创作的过程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陕北风情综合材料肌理意象表现技法正文1.主题与构思大学四年期间学校组织大量的外出考察及写生为我们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考察期间的陕北风情给了我强烈的绘画感受。
黄土窑洞是陕北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学院规定的几个创作命题中,我更倾向于陕北,因为在陕北风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陕北的窑洞、陕北黄土的沟壑、陕北的剪纸等等。
在导师和我经过一番仔细商讨后,选择了“陕北风情”这个主题。
本次创作灵感源自于我对陕北窑洞的向往,那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头很大的不同,很多元素让我对那里的一切无限憧憬。
在陕北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陕北的窑洞,(图1)陕北窑洞突出体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其中窑洞门窗的剪纸工艺也是陕北的一大特色。
(图2)陕北窑洞是依山开凿出来的,陕北的土窑洞在几千年以前就成为陕北的一大特色。
在以往的绘画写生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所画的景象不能是简简单单地复制与照抄照搬,而是对大自然的光,空间色彩以及绘画材料的研究。
我在写生过程中,渐渐对油画风景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真正感受自然带给我们的触动,把这种感悟融入到自己图1 图2的画面中,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追求一种朴素的画风和浓郁的土味。
创作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它聚集了四年学习成果展示以及对将来从事艺术生涯的发展,如何在创作中做到扬长避短,从自己对绘画的认识以及绘画表达出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尤为重要。
2. 资料搜集根据创作的主题与构思,我搜集了大量有关陕北风土人情的素材,尤其是以窑洞为内容的素材。
首先我充分的了解了窑洞的历史文化及特色,其次搜集了一些窑洞的图片并分析一些油画大家的绘画作品,我以考察写生时陕北速写与照片为参考,来整合自己的创作内容。
我从图书馆查阅了一些有关窑洞的油画作品,例如画家崔国强的《陕北风情》、《陕北人家》以及基弗尔、陈树东等名家作品。
(图3、4)通过对这些画家与作品的赏析,其作品都极大地启发了我的创作思路,丰富了我的视野,学到了很多对毕业创作有利的知识,并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上的有利保障。
其次是窑洞图片和造型的搜集。
通过大学几年的写生与考察,使我体会了陕西窑洞的风情,那种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带有强烈的乡土生活气息。
通过写生拍摄的图片和准备的资料使我了解了创作的一些构图和技法,同时也更加端正我的创作态度。
3.油画小稿本次毕业创作,我选择了油画风景为主要表现方向。
相对与写实,我更喜欢油画表现的技法,运用综合材料和肌理来展现。
在最初的草图创作阶段,我将作品设计为三联形式,小稿确定为三联为主,采用中间宽两边窄,作品采用意象化,以结合材质材料的表现方法,增加创意性,作品以黄色调为主,用刮刀、沙子及色彩来表现质感,并添加大枣、玉米、辣椒等来表现细节。
(图5)图 5图 4图3小稿初步完成后通过与导师沟通发现很多不足之处,其画面过于紧凑,使画面具有压迫感,所以大稿初定增加墙面面积。
(图6)4.创作过程4.1构图起稿根据小稿的构图,我开始将小稿进行原比例放大,开始进入的大稿的绘制阶段。
在绘制的过程中逐步修改了构图,增加了墙面的面积,并对一些不足之处加以调整和改正。
(图7)创作采用三联形式,中间宽两边窄,所以中间的窑洞要大于两边的窑洞,并在窑洞的窗户上添加一些辣椒玉米等细节,使画面丰富。
根据画面需求,并结合窑洞黄土质感,窑洞的土墙采用综合材料的肌理效果,所以在土墙上黏上沙子来增加质感,使画面更为厚重,让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在窑洞的门与窗户方面,画面中的门框先用线虚实结合的勾勒出来,通过门框和门帘的结构来表现窑洞的状态。
后期需增加一些表现力强的肌理和笔触,来表现窑洞的体积和质感。
(图8)4.2特殊技法在经过进一步调整以后,大颜色基本已经基本确定,考虑到时间及画面最终效果,我分析借鉴了油画家陈树东的技法表现,并做了局部的尝试。
在大稿确立以后,首先在土墙部分黏上沙子来做出肌理层次,将它以特殊技法的形式局部体现,利用大板刷把沙子铺上颜色,做出黄土的效果。
(图9)图6图7 图8在门窗和门帘等细节的处理上,我采用刮刀的技法,穿插使用板刷与刮刀的方法,使画面虚实结合。
(图10、11)在这方面我借鉴了国内比较有名的当代油画家徐晓燕的粗犷、概括的表现技法。
徐晓燕是我喜欢的画家之一,她画的画富有激情与想象。
在绘画语言上,将主体的窑洞与土墙的“虚、实”、“薄、厚”形成对比,增加了画面的技法与空间层次,使窑洞与土墙的质感、层次充分地表现出来,使画面更具韵律感和诗意。
图9 图10 图11作品采用整体体统一的手法,通过虚化、保留底色、肌理处理等方式,对窑洞边缘做一定预留,形成与背景的自然衔接。
根据中期汇报中各位老师的建议,加强土墙的对比效果,用板刷把土墙做出自然流淌的效果,使作品具有意象性、随意性,更加贴合主题的传达。
在中期的窑洞的制作中,发现窑洞缺乏体积感,形体单薄。
且颜色对比不明显,需提亮颜色,故及时做出更改,使画面表现性更强,更贴合主题。
4.3深入刻画窑洞的窗户在经过白色厚涂之后与背景关系过于脱离,稍显浮躁,窑洞略显突出,于是用刮刀和板刷进行修改。
根据画面的技法和内容,参照了陈树东和徐晓燕等人的作品。
为了增强画面的艺术气息,做了大量的肌理,运用了概括、大胆、厚重的表现技法,是画面更朴实、更粗犷一些。
《情系陕北》我主要运用粗犷、概括、大胆、厚重表现为主,根据画面要求继续调整颜色,最后继续整体调整框架与结构,使画面特点更加明确,让主体更加精彩,画面效果整体完善。
5.作品的组合与装裱在作品的后期组合装裱上,我放弃了独幅并列的形式采用了合并在一起装裱。
作品装裱之前,经过和王老师沟通,觉得组合在一起可以使画面的冲击力更大、层次感更强、内容更加丰富。
在装裱阶段,我在保持画面整体的基础上,添加了分割的木线,使画面即独立又统一,同时也强化了作品效果,强化了构成意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和力量感,节奏层次清晰明确。
6.创作感想通过这次毕业创作使我受益匪浅,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特点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
本次创作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综合材料的运用、肌理效果的运用以及边缘虚实的处理方法。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创作,题材来源于陕北的窑洞。
在我的记忆里,我常常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激情完成我的构思,一幅作品其实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过程是强调感受,没有感受,画面就没有生命力,我认为创作首先要打动自己。
创作实际上就是自己感情的传达,而这种感情的传达,它需要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仅要求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同时体验的过程还要做一个有心人。
对于我来说通过这次创作,我的绘画技巧有了一定的提升,也让我对油画风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结束语毕业创作历时两个月,通过这次创作使我学校了好多以前没学到的知识,由于自身表现力的欠缺许多想法和预想的效果没有全部表现出来。
这次的经历,使我的画在各方面的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更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让我受益匪浅。
毕业创作最终能够顺利完成,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有导师的辛勤辅导。
回想创作的过程,从早期的小稿制作,到中期的材料运用,再到后期的肌理效果和整体的调整,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一点点探索,遇到问题一点点解决,整个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在毕业作品完成之际,由衷地对王老师说一声“谢谢”。
创作的结束对于我来说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在这个即将毕业的时刻,以后道路不管有多么的曲折、多么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为了那个即将到来却还没有到来的艺术生活。
参考文献[1] 徐晓燕. 《徐晓燕—大地之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1日出版[2] 陈树东. 《守望具象画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10月27日出版《情系陕北》,布面·综合材料,尺寸:150cm×200cm,2014年,郭绿荫局部1局部4 局部2局部5 局部3局部6 局部7作品效果:作品展示效果《情系陕北》,布面·综合材料,尺寸:150cm×200cm,2014年,郭绿荫致谢在这四年的美好时光中,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
感谢导师对我这次毕业创作的指导,创作的完成离不开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孜孜不倦的教诲,在此我谨向王海龙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衷心的感谢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对我的培养,感谢为我授课的诸位老师的关怀和指导;感谢思念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对的我学习和创作给予支持和帮助,四年的大学时光必将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