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

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

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04-16T20:17:47.15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天翔张亚利
[导读]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孟天翔1 张亚利2(1.尉氏县工业局 2.尉氏县建设局,河南开封 475500)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31-02
在《城乡规划法》颁布以前,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建设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制约着新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1.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中原地带人口多而耕地少,我省更为突出,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且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有限。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收入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上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还是严重不足。

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落后,导致水资源浪费;没有科技服务活动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3.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发展阶段。

片面地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更无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5.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农居大多是随处而建,无规划,安全系数不高。

农户没有环保意识,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6.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

普遍有“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7.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就会有可能返贫,医疗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城乡规划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特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目标要求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

而全面准确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是保障城乡规划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面对新的形式和要求,我们要精心组织、务实创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城乡规划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引导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科学规划。

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也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的法定依据。

发挥规划引导,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把城乡规划落到实处,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在城市、乡村广泛宣传《城乡规划法》。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载体深入宣传该法的立法背景,重点内容,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情,促进该法的各项规定和内容,真正落到实处,使该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加强规划编制,完善规划体系。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生态环保、惠民利民、城乡统筹的规划理念,加强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性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力争形成详细规划全覆盖。

科学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为城乡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其次要严格管理。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审批、备案和调整程序。

对城乡总体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和“一书三证”作为规划执法的主要依据,严格执法,从严管理。

1.积极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结合《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参与规划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的新机制,实现规划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有效地保障城乡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规划执行体系,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决策、规划落实和监督管理各项制度建设,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执行体系,促进规划实施,要充分利用《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坚持“城乡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科学实施规划建设,从严治法,严格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要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统筹中心城市、县城、乡镇的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用地节约、生态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法律依据。

1.发挥规划引导与控制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贯彻《城乡规划法》,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强园林规划,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打造生态易居、和谐美丽的城市。

推进城市一体化发展,要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新农村建设行动在村,主抓靠县,以城带乡效果明显。

2.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步伐,力争做到新农村建设规划全覆盖。

依据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保障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

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宜人、充满活力的魅力农村。

以科学进步为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

强化建设规划,抓好示范村建设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实质性的促进。

总之,在现阶段要依据《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抓好科学规划,把我国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环境优美、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诚然,《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我们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全面启
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城乡居民的热情很高,都能结合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卓有成效地进行,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这一浩大系统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社会为目的,以推进农村规划和治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城乡建设发展。

要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城乡规划法》的宣传贯彻。

要利用一切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在农村最好有专业宣传队,进行总体宣传,做到《城乡规划法》家喻户晓,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城乡规划工作机制,依法履行城乡规划管理监督责任。

要以实施《城乡规划法》为契机,努力开创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

要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加强专项规划编制,科学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做到近期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2.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依据,推进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城链接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重要结合点;它承接城乡,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比较熟悉,心中更有数。

因此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科技进步为手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

采取新思想、新举措,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增加科技投入,使大多数农民都有一技之长,稳定解决农民收入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4.全面加强农民思想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重点宣传《城乡规划法》中新农村建设对居家住所、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重大意义,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庭院经济,促进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

做到村容整洁,杜绝“五乱”(即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搞好农村能源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开展以“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三清”(即清垃圾、清污水、清乱搭乱建)和“四化”(即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治理,做好每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要依靠党组织,依靠农村党支部,“干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有了一个好的农村党支部,就能够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正派、群众信得过、真正给农民创造价值的人选上来,让他们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看,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