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远古陶器全解

中国远古陶器全解


• 富特征的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与标志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 区分和界定新石器文化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石器时代各期的划分 与研究。过去,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 识非常肤浅;近十几年来,由于考古发掘工作 的开展,新的遗存不断发现,考古研究不断深 入,积累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科学论据,大大开 阔了人们的眼界,因此对这一问题逐渐有了 明确的认识,并陆续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探 讨文章;但众说纷纭,是非相杂,仍有必要作进 一步的澄清与探讨。
毛公鼎
•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 国(境)展览文物,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 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 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 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 •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 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造型端庄稳重。 • 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毛公衷 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 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 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 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
• 彩陶罐 • 1975年、1977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县裴李岗相继发 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经过科学发掘,出土了较原始的 新石器时代陶器。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命名为磁山文化和 裴李岗文化或磁山-裴李岗文化。同时代或同一类型的文化 遗存,在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和山东等省也有发现,说 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在黄河流域的分布十分广泛。据碳-14 测定。这些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6000年,为中国黄河 流域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较早的文化遗存。 • 这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以下一些特征:陶泥未经细致桃 洗,陶片断面还发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结构;胎质粗糙,皆 手制;胎壁厚薄不匀,火候较低,一般在700摄氏度-900摄氏 度之间,易破碎;陶色多呈红色或橙红色;陶器表面以素面 为多,并有少量绳纹、竹簚纹、指甲纹与划纹等。这时的陶 器器类少,性质比较单一,常见的陶器中,以砂质的深腹罐、 泥制的小口壶、圜底或三足钵和碗类器较多,并有一些鼎、 瓮、盘、豆、盂等。各地出土的陶器中,除有早、晚之分外, 陶器的形制与花纹装饰还有地区差别。
• 红 陶双耳壶 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高18厘米,口径5.5厘米 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 壶体呈球形,直口, 圆唇,短颈,溜肩, 肩部有对称的两月牙 形竖耳,耳中部各有 一圆形穿孔,圜底, 素面。壶为泥质红陶, 系手工捏制而成,烧 成的温度较低,陶质 松散,表现出较多的 原始性,但就其历史 时代来说,还是一件 制作较为细致的器物。
中国远古陶器
初一二班 陈煜
•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 代,约有八九千的历史。 • 陶器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改 变原材料性质的产品。
•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 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 16.4cm,口径37.4cm。 ·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 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 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 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 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 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 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 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 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 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 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 公元前4800~前3900年) 彩陶的典型特征。
绳纹红陶圈足碗

• • • • •
朝代:距今8170—7370年前 质地:陶 出土年份:1999年 出土地点:天水市 详细介绍: 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 口径18厘米。大地湾 文化是黄河流域最早产生陶器的古文化之一。此 时陶质多为加细砂红陶,以陶器器表印有交叉绳 纹为特征。八千年前出现的圈足碗的样式,至今 仍被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