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一、肝功全项(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 1—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
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二)球蛋白1、增高(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21、增高见于(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五)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增高: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0-40u/L1、肝脏疾患: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2、胆道疾患: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3、心脏疾患: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4、一些感染性疾患:如肺炎、伤塞、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八)谷氨酰氨基转移酶r-GT 8-58u/L增多: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2、阻塞性黄疽、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
3、其它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等。
4、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几乎都上升,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检测指标。
(九)碱性磷酸酶ALP 42-140u/L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及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
1、增高:(1)、生理性:①妊娠:ALP来源于胎盘,于妊娠9个月时达高峰,分娩后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可间接评估胎盘及胎儿发育情况。
②新生儿、正在发育的儿童,ALP活性增高。
(2)、病理性①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伴有黄疽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②骨骼系统:骨细胞瘤、变形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骨折恢复期等。
减低:无临床意义。
(十)总蛋白TP 、增高(1)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泻、呕吐等)。
(2)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病等。
2、减少:(1)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肾病综合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2)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症、肝功能受损等。
(3)水钠潴引起的血浆被稀释。
(十一)白蛋白ALB 35-55g/L1、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的血液浓缩。
2、血清白重的减少的临床意义与总量的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
二、葡萄糖 GLU mmol/L1.增高:(1)生理性增高: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胃倾倒综合征等。
(2)病理性增高:①各型糖尿病。
②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和胰高血糖素瘤等。
③应激性因素:如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急性脑血管病等。
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泼尼松等。
⑤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FBG低于L时为血糖减低,当FBG低于L时称为低糖血症。
(1)生理性减低: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
(2)病理性减低:①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等。
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缺乏。
③肝糖原贮存缺乏:如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肝癌、肝淤血等。
④急性乙醇中毒。
⑤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
⑥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⑦非降糖药物影响:如磺胺药、水杨酸、吲哚美辛等。
⑧特发性低血糖。
三、肾功三项(一)、尿素(尿素氮)BUN 、升高:(1)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竭、而且其尿素升高与病情成正比。
(2)肾前因素:水肿、脱水、循环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休克等。
(3)肾后因素:尿路结石、前列腺肿瘤或肥大等原因引起的尿少、尿滞留。
(4)体内蛋白质分解旺盛,如上消化道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生理性增高见于高蛋白饮食。
2、减少严重的肝脏病病人及部分肾功能障碍,但无明显临床意义。
(二)、肌酐CRE-E 男:40-106umol/L 女:42--80 umol/L血液肌酐浓度可作为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之一。
升高见于1、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炎早期轻度升高,慢性肾炎明显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时肌酐浓度升高。
2、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时血中尿中肌酐含量均增高。
3、肌肉萎缩时(肌萎缩症、瘫痪病人)肌酐含量可降低。
(三)、尿酸UA150-440umol/L1、增高(1)痛风,对于痛风最有诊断价值,当>640umol/L,具有形成肾结石或关节结晶(结石)的高度危险。
(2)急慢性肾炎,酸血症如糖尿病,长期禁食,或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
(3)白血病、恶性肿瘤、肿瘤化疗后。
2、降低(1)恶性贫血复发、乳糜泻以及如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阿司匹林等药物使用后。
(2)肾炎、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高糖、高脂肪、低蛋白饮食等。
四、血脂全项(一)、总胆固醇TC增高:脂肪肝、肝脏肿瘤,一些肝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等。
减少:严重肝实质性病变,如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一些肝外疾病,如甲亢、恶性贫血、营养不良。
(二)、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G 其为常用的高脂血症筛查指标。
升高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证,脂肪肝及其它肝病,降低见于甲亢、肾上脉皮质功能降低和肝功能严重低下。
(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呈负相关,被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
增高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降低见于暗血重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肝硬化等。
(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胆固醇饮食时血中可出现,但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多数认为冠心病人HDL-C比LDL-C变化大,可作为动脉粥枰醒化的危险指标。
减低见于冠心病、肝病等。
(五)、载脂蛋白A-1APO-A其主要在肝脏和小肠合成,是HDL的主要结构蛋白,约占70%,其浓度可代表HDL水平。
1、减低见于冠心病、脑血管病变、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症、活动性肝炎。
2、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期明显减低,也见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Tangitr病。
3、增高无明显临床意义。
(六)、载脂蛋白BAPO-B临床意义基本同APO-A,但APO-A/APOB的比值降低<1可视为心血重管疾症的危险指标。
比单独测定APO-A更有意义。
五、心肌酶(一)、乳酸脱氢酶LDH115-220u/L增高:1、急性心肌梗死,常在发作后12-24h达高峰。
2、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
3、其它,如肺梗死、骨骼肌病,白血病等。
(二)肌酸激酶 CK 25-196 u/L增高:1、轻度或中度脑损伤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各种心血管手术,前列腺癌病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肉创伤、感染、惊厥、癫痫、破伤风。
2、缺氧,甲减,脑血管疾病,巴比妥或其它外源性毒物中毒,亦会引起血清CK-MM升高。
(三)α羟丁酸脱氢酶 72-182 u/Lα羟丁酸脱氢酶(a-HBDH)不是一种独立的特异酶,而是含有H 亚基的LD-1和LD-2的总称。
由线粒体合成,其在体内分布较广,其体内的含量依次为肾、胰、肝、脾。
急性a-HBDH活力升高;正常人a-HBDH/LDH=;急性a-HBDH/LDH≥;肝脏疾病a-HBDH/LDH<。
CK-MB是诊断AMI的金标准,是心肌酶谱的核心,但是因CK-MB生物半寿期较短,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人,可能错过捕获期,而LDH在血液中持续时间长并且来身就能反应心肌的损伤,因此与CK-MB配合更能提高诊断效率,LDH的同工酶更好。
心肌内AST的含量高出骨骼肌很多,而CK较骨骼肌低4倍,CK/AST提高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
测定ASTm不能对诊断有帮助,但其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
总之正确和用效的使用心血酶谱可以为临床带来很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