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系统论文题目:认知无线电技术姓名:朱雪峰学院:潇湘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 001学号: 1254040121 指导教师:钟斌2015年11月1日目录一、引言 (2)二、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 (2)三、认知无线电的功能与实现 (4)1.认知无线电的主要功能 (4)2.认知无线电的实现关键 (5)四、认知无线电的标准化 (7)五、认知无线电的管制与应用情况 (8)六、未来发展与展望 (9)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及发展【摘要】认知无线电技术作为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一个特殊扩展,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由于该技术能够自动检测无线电环境,调整传输参数,从空间、时间、频率、调制方式等多维度共享无线频谱,可以大幅度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本文首先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定义入手,分别讨论了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实现、标准化的进程。
然后介绍了当前应用状况,最后分析了未来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的带宽不断地增加,移动通信的数据速率从10 kbit/s增长到2 Mbit/s,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提高到上百兆比特每秒。
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无线接入需求。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人们不断开发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利用新的频段来提供各种业务;另一方面,不断改进各种编码调制方式,提高频谱效率。
但由于移动终端天线尺寸和功率的限制,可以用于无线接入的频段很有限。
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目前较为先进的CDMA空中接口技术,如HSDPA可以达到1 bit/(s·Hz)的频谱效率,将来OFDM和MIMO技术的应用也只能达到3-4 bit/(s·Hz)的频谱效率。
3-4倍的频谱效率的提高对于人们成百上千倍的带宽需求增长是微不足道的。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频谱资源不足、实现频谱动态管理及提高频谱利用率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二、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的概念是由Joseph Mitola博士提出的,他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1]中描述了认知无线电如何通过一种“无线电知识表示语言(RKRL)”的新语言提高个人无线业务的灵活性。
随后在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博士论文答辩中详细探讨了这一理论[2]。
认知无线电也被称为智能无线电。
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无线终端具备足够的智能或者认知能力,通过对周围无线环境的历史和当前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学习、推理和规划,利用相应结果调整自己的传输参数,使用最适合的无线资源(包括频率、调制方式、发射功率等)完成无线传输。
认知无线电能够帮助用户自动选择最好的、最廉价的服务进行无线传输。
甚至能够根据现有的或者即将获得的无线资源延迟或主动发起传送。
由定义可以看出。
认知无线电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无线用户可以通过该技术实现“频谱共享”。
目前大多数频谱已经被划分给不同的许可持有者(又称为首要用户),包括移动通信、应急通信、广播电视等。
但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简单地通过开发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和使用新的频点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监测分析当前无线频谱使用状况发现,虽然大部分频谱已经被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但是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频谱的使用却非常有限。
常常是大部分频点未被使用,而某些热点频率又处于超负荷运行。
美国联邦通信管理委员会(FCC)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于2002年11月出版了频谱政策任务组撰写的一份报告[3],该报告指出,当前分配的绝大多数频谱的利用率为15%-85%。
因此FCC认为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不是没有频谱可用,而是现有的频谱分配方式导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只有彻底改变当前固定频谱分配政策,部分甚至全部采用动态频谱分配政策,使多种技术可以实现“频谱共享”,才能彻底改变频谱缺乏的问题。
如果采用频谱共享技术,允许部分免许可用户在不影响首要用户的前提下动态共享部分频点可以极大地缓解目前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
与学术研究给出的定义略有不同,FCC的定义相对狭义一些:认知无线电技术是无线终端利用与周围无线环境进行交互所获取的无线背景知识,调整传输参数,实现无线传输的能力。
即只要具备环境探测,并且能够调整传输频点和相关传输参数的设备就是认知无线电设备。
实际上,认知无线电技术是对频谱资源从时间、空间和频率等多维度的重复利用和共享。
认知无线电在特定频段上进行探测,如果发现该频段当前未被使用,可以在不影响首要用户的前提下使用该频段。
如果该频段的首要用户恢复无线传输,那么认知无线电设备就跳转到其他频段或者通过改变传输功率、调制方式等手段来避免对首要用户产生干扰。
三、认知无线电的功能与实现从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与传统的以发射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所不同,认知无线电是以接收机为中心的以目标为驱动的框架;与传统的通信系统结构不同的是,仅仅实现底层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确保大量认知无线电设备正常工作必然要涉及到更高层次的协议设计。
1.认知无线电的主要功能由于认知无线电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该技术的主要功能还处于讨论过程中。
Mitola博士提出的认知循环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包括一系列认知学习步骤[4]。
当前,不同组织机构在设计实现认知无线电的总体框架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从比较完整的意义上一般认为,认知无线电系统应该具备检测、分析、调整、推理、学习等能力。
事实上,这些具体功能就是一个认知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
1)检测由特殊应用环境所决定,认知无线电必须具备精确的无线频谱检测能力,必须在可使用的全频段范围内多维度进行频谱检测,从而发现可使用的频段。
由于是免许可使用,认知无线电必须具备迅速发现首要用户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时刻检测首要用户是否处于活动状态,从而确保不对其产生干扰。
更为困难的一点是,由于广播电视用户多为哑终端,即仅仅完成接收功能。
而作为认知无线电用户又必须能够发现他们的存在,从而避免对其产生干扰,这就为频谱检测提出了更为艰巨的要求。
目前有些研发人员提出通过检测接收机本振的频谱泄漏来完成对哑终端的定位,但是仍处于研究阶段。
2)分析认知分析包括对自身性能、网络内部状态、外部相关数据(包括频谱使用、策略使用等)和用户自身需求等相关知识的分析。
如果说检测是信息的获取,那么分析就是对相关信息的初步处理。
认知无线电设备通过所获取的频谱检测结果分析首要用户的位置、使用的频点和发射时间,同时分析可用频点位置、可用带宽、信道状况、自身传输可能会对其他用户产生的影响以及完成业务传输所需的带宽和时间。
3)调整调整能力是完成传输的关键,根据检测和分析的相关结果,认知无线电设备通过先进的功率控制技术、不同的编解码以及调制技术,选择合适的频点和发射时机,从而成功地完成传输。
这就要求认知无线电设备具备较强的性能,能够在较宽的频段内实现不同传输方案之间的切换,并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暂停或恢复传输,确保在不干扰首要用户的情况下获取最大限度的传输能力。
4)推理和学习由于当前无线频谱环境的复杂性,简单的检测、推理和分析可能无法获得较好的传输性能。
如何根据无线背景环境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推理,获得一定的参考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讲,这种推理和学习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基于简单固定规则,即输入、输出可以预测;第二种是基于较为复杂的模型,运用一些模糊规则,输出结果不可完全预测;第三种是基于学习型的模型,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不断调整模型及其参数,从而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
当前这一部分研究相对来讲更为滞后。
2.认知无线电的实现关键1)高灵敏度接收机认知无线电在开始使用之前必须先对频谱功率密度进行估计,以确定哪些频点正在使用。
为了精确测量频谱,需要有高灵敏度的接收机来测定小区边缘的信号功率。
以一个位于小区边缘的数字电视机为例,接收到的信号可能刚刚超过接收机的灵敏度要求。
为了能够检测出这一信号,认知无线电需要具有比数字电视机更高的灵敏度。
如果认知无线电不能检测到数字电视信号,就会错误地认为该频点未被使用,从而对数字电视机的解码产生干扰,这种情况被称作“隐藏节点问题”。
同时,这一技术也是对首要用户发射状态的检测、首要用户定位和可用频谱资源检测的关键所在。
2)智能处理平台高速智能处理平台是认知无线电设备根据无线检测结果分析无线传输背景,包括首要用户的存在、定位、频谱空穴的发现、信道状况估计和传输带宽选择等多方面参数确定的基础。
当频谱被分配后,认知无线电必须还能够估计首要用户的干扰容限,从而确定自身的传输功率。
很多情况下,这个限定的量为0.5-1dB,但还要取决于首要用户接收机的链路余量。
干扰程度至少可以通过两个信息来确定:首要用户信号带宽的估计,认知无线电和被干扰设备之间的距离。
信号带宽可以用来确定被干扰设备的噪声门限,距离可以用来确定被干扰设备接收到的认知无线电信号功率强度。
假设被干扰设备的噪声门限可以允许提高一个预先设定的量值,可以很容易计算出认知无线电最大允许发射功率。
当然,这种分析过于简单,可以进一步细化,如果认知无线电能够对首要用户的信号类型和对应的数据速率进行盲识别,这些额外的知识可以确定被干扰设备灵敏度的具体数值。
3)可重配置的无线电设备根据无线背景分析所获得的可用频谱空穴、干扰强度以及先验知识,认知无线电通过调整传输功率和其他主要参数从而保证在不干扰首要用户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传输速率。
因为认知无线电设备工作频带较宽,可采取的传输方案、可选择的传输参数较多,要求的切换时间较短,因此必须具备高性能的、可重配置的无线电平台。
从无线电发展的历程上看,认知无线电可以看作是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环境探测能力方面的扩展。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以看出,未来的大部分认知无线电设备可能是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但这并不表明认知无线电设备必须具备软件或现场可编程器件,软件无线电技术只不过是认知无线电技术的一种实现方案。
4)组网应用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认知无线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当多个认知无线电系统共同工作时,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了。
当各个认知无线电设备独立工作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而且由于各个设备都具有一定的“智能”,这种相互之间的躲避往往会产生一连串的碰撞。
目前针对这个问题有人采用分组策略,即将某一地区的认知无线电分为不同的组,组内共享某些必要信息,每一个新加入的成员可以选择加入这个组或者单独成立一个新组,从而避免冲突。
也有人应用博弈理论,提高系统智能避免冲突。
四、认知无线电的标准化随着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各标准化组织和行业联盟也纷纷开展相关的研究,并且开始着手制定认知无线电的标准和协议。
下面主要介绍ITU、软件无线电论坛(software defined radio forum)和IEEE相关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