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认识人际关系
说到人际关系,人们会立刻想到“搞交际”、“拉关系”等一些负面的做法。
其实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重视人际关系。
科学理解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日前有人对某个群体人员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个人被单位所不容的原因,有60%是因为“搞不好人际关系”,以致不得不考虑调离。
由此可见,正视人际关系,讲点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社会关系。
它包括亲属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朋友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是人的基本社会需求,好的人际关系既有助于自我认识、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的成功,也是所在群体保持和谐向上氛围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人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到“三个帮”,才能成为一条“好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历史上因此而获得事业成功的人有很多。
汉高祖刘邦算不得有多大才能的人,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
如果说萧何、曾参、樊哙等曾是他的同乡挚友,关系比较好处,那么,张良、陈平、韩信、张耳、英布、彭越等,或为叛将,或为降臣,或慕名而投,既无旧交,更非挚友。
但是刘邦却能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才能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与他们搞好关系并重用不疑,也使得这些名臣良将心悦诚服地为刘邦所用。
相反,他的对手项羽就不行了,刚愎自用,专横霸道,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使得谋臣战将一个个离他而去,结果只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
三国时期刘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得益于善处人际关系,他能以仁待人,以德服人。
“桃园结拜”,以其忠义豪侠之举将关羽、张飞归于自己麾下;“三顾茅庐”,以礼贤下士之行将智星诸葛亮请于帐中;“携民渡江”,以其善良宽厚、爱民如子形象赢得天下民众拥戴。
刘备三分天下居其一,与其说是打来的,不如说是他善处人际关系处来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
《论语》早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是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
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对群体的沟通、群体的气氛、群体的战斗力、工作效
率和业绩也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我军强调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战友如兄弟,坚持“三大民主”等,都是对官兵搞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和举措,只有保持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部队的团结和谐才有保证,战斗力才会更强。
“人际关系”属中性词,之所以在一些人心目中名声不好,我觉得,一是个别同志受当年“斗争哲学”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要么是同志关系,要么是敌我斗争关系,否认处理好与各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必要性;二是有的人将人际关系庸俗化,注重人际关系似乎就是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跑跑送送,其行为玷污了人际关系的名声。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现在一些同志对人际关系的概念确实有误解,将人际关系庸俗化,个人的成长进步不是靠自身能力素养,而是靠送这送那、溜须拍马;办事不是看原则规定,而是看私人交情;工作之余不是抽点时间读书学习,而是今天约几个朋友、明天叫几个兄弟一起吃吃喝喝搞人际圈子。
殊不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是人际关系,而且这才是高洁的人际关系、持久的人际关系,而绝不可能出现“权力失、酒肉尽,关系绝”的状况。